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ROUND TUBE CONNECTOR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2/055356
Kind Code:
A1
Abstract:
A round tube connector comprising a connector body (1A), a lock washer seat (4), o-rings (5, 6), a lock washer (9), a lock washer support (10), and a pressure sleeve (11). The connector body (1A) has an interface (1) into which a round tube (12) can be inserted for connection. The lock washer seat (4), the o-rings (5, 6), the lock washer (9), the lock washer support (10), and the pressure sleeve (11) are packaged within the interface (1). The round tube connector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lock washer seat (4), the lock washer (9), and the pressure sleeve (11) have the same external diameter and are axially abutting one with the next from the inside outward. In the round tube connector, the structure of the lock washer seat reduces the external diameter of the interface. The external opening of the lock washer support protrudes out of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pressure sleeve or is slightly indented with respect to the open portion of the interface.

Inventors:
ZHAI WEIJUN (CN)
ZHAI QIULANG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1/081349
Publication Date:
May 03, 2012
Filing Date:
October 26, 2011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ZHAI WEIJUN (CN)
ZHAI QIULANG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F16L37/091; F16L21/02
Foreign References:
CN102062270A2011-05-18
CN201851813U2011-06-01
EP1185815B12004-05-12
CN201232823Y2009-05-06
CN1333865A2002-01-30
FR2591309A11987-06-12
CN101858468A2010-10-13
Attorney, Agent or Firm:
Guangzhou Scihead Patent Agent Co., LTD. (CN)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1、 一种圆管连接器, 包括连接器本体、 卡簧支承体、 密封圈、 卡簧、 卡簧 撑、 压套, 连接器本体设有供圆管插入连接的接口, 所述卡簧支承体、 密封圈、 卡簧、 卡簧撑、 压套封装在所述接口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支承体、 卡簧、 压套的外径相同并且沿轴向由内到外依次抵接。

2、 一种圆管连接器, 包括连接器本体、 卡簧支承体、 密封圈、 卡簧、 压套, 连接器本体设有供圆管插入连接的接口, 所述卡簧支承体、 密封圈、 卡簧、 压 套封装在所述接口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支承体、 卡簧、 压套的外径相同 并且沿轴向由内到外依次抵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圆管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撑的外端口 凸出于压套的外端面并接近或稍凹于接口的端口部。

4、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圆管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支承体 为管状体, 该管状体包括内端部和外端部, 内端部呈圆管形, 外端部的内孔呈 外大内小圆锥形, 内端部端面与接口径向端面抵接, 外端部端面与卡簧抵接, 在卡簧支承体的内壁或 /和外壁上设有安置密封圈的凹陷位。

5、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圆管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口内沿 轴向由内到外设有用于限制圆管插入深度的第一端面及其内壁, 和用于安置卡 簧支承体、 密封圈、 卡簧、 卡簧撑、 压套的第二端面及其内壁, 所述卡簧支承 体分解为卡簧座支承及卡簧座, 该卡簧座支承抵接卡簧座, 该卡簧座抵接所述 卡簧。

6、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圆管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支承体 直接作为卡簧座抵接卡簧。

7、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圆管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座支承为带 管状脚和圆环平台轴向剖面如直角状的环状体, 管状脚的端面与第二端面抵接, 圆环平台与卡簧座抵接, 管状脚的外壁与第二端面的内壁紧密配合, 内壁与密 封圈的外径配合。 8、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圆管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座支承呈圆 管状, 圆管的一端与第二端面抵接、 另一端与卡簧座抵接, 圆管的外壁与第二 端面的内壁紧密配合, 内壁与密封圈的外径配合。

9、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圆管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座支承呈 圆介子状, 圆介子的外径大于第二端面内壁的内径, 在距离第二端面接近于密 封圈截面直径的内壁处增加一小凹缘, 圆介子的内端面与小凹缘抵接, 圆介子 的外端面与卡簧座抵接, 密封圈安置在第二端面与圆介子的内端面之间, 其外 径直接与第二端面的内壁配合。

10、 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圆管连接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簧座支承为 所述密封圈的部分或全部, 包括在所述密封圈轴向两端设置的环状平台、 或者 在所述密封圈轴向的中央部均匀相间地夹藏的支柱、 或者兼作卡簧座支承的加 强密封圈, 密封圈轴向两端分别与第二端面及卡簧座抵接。

Description:
圆管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液体及气体的供给及排放系 统中管道安装的连接管件, 尤其涉及一种圆管连接器。 背景技术

管道及其安装连接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 如自来水的给排管道系统、 燃汽的供给管道系统等, 管道连接配件随着管道材料的不断更新和运用 不断得 到创新和完善, 传统的镀锌水管、 铝塑管及塑料给水管因其环保、 卫生不够理 想而逐渐被淘汰。 近年来, 随着不锈纲及铜管(以国外为多)的普及使用 , 涌现 了许多管道连接技术及其产品, 如卡压式及插入式管件, 与本发明技术特征比 较接近的为插入式管件。

中国专利 ZL00255292. 2公开了一种可快速拆卸管子的插入式管接头 它是 在接头(本文为接口)本体的插孔内依次设置 有密封圈、 锥座(本文为卡簧支承 体)、 齿形卡环 (本文为卡簧)和顶套 (本文为卡簧撑), 压紧帽(本文为压套)以螺 紋与接头本体的端口连接, 锥座与压紧帽的外径并不相同。 这样的结构除了加 工螺紋增加了生产制造的麻烦外, 也使整个管接头的外径增大。

中国专利 ZL 200720040713. 6公开了一种插入式自密封管接头, 它是在管 接头 (本文为接口)内壁的台阶上放置密封圈, 定位套 (本文为卡簧支承体)压在 密封圈上, 然后内齿锁紧圈(本文为卡簧)、 管套 (本文为卡簧撑)、 塞套 (本文为 压套)依次放置, 其中塞套抵在管套的外台阶上。 从上述结构中看出, 由于塞套 抵在管套的外台阶上而不是抵压在内齿锁紧圈 上, 当圆管插入管接头后, 会因 为内齿锁紧圈没有被压紧而后移, 另外, 当拆管时, 内齿锁紧圈的外缘没有一 个反作用力压着它, 很可能是外形的内翻而不是设计中的弹性变形 , 造成拆管 效果不够理想, 所以该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和不恰当之处

中国专利 200820113888. X 公开了一种流体管连接装置及其配套的拆管工 具, 根据其权利要求及示意图为: (1)内齿卡环 (本文为卡簧)和推齿环 (本文为 卡簧撑)装在塞套 (本文为压套)内及装在管接头 (本文为接口)内, (2)推齿环的 顶端与塞套基本平齐或缩在塞套内。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其塞套的外径比起 内齿卡环与承托圈(本文为卡簧支承体)的外 径增大了塞套管壁的厚度, 此结构 塞套增加一个外壁将内齿卡环与承托圈包裹并 无多大的必要性, 反而使管接头 的外径增大, 带来了占用空间的缺点。 而推齿环的顶端与塞套基本平齐或缩在 塞套内, 使推齿环的顶端与管接头的外端面留出过多的 空隙造成污物堆积也不 是一个合理的结构。

中国专利 200820130605. 2 公开了流体管连接装置, 其内容与前述 200820113888. X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为 "在管道驳接完毕后, 推齿环的顶端突 出塞套外"。首先由于所述两个专利都是以"内 卡环 (本文为卡簧)和推齿环 (本 文为卡簧撑)装在塞套 (本文为压套)内及装在管接头 (本文为接口)内 "为组成及 结构基础, 此点正为本发明改进之处即与本发明不属于同 一技术基础,所以"推 齿环的顶端突出塞套外"不能包含本发明的技 特征, 此外, 此权利要求存在 含糊不清之处, 例如, 推齿环的顶端与管接头外端部的关系。

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着以下缺点: (1)压套将卡簧、 卡簧支承体包裹后再封 装在接口内无一定之需, 反而造成连接器的接口外径增大, 使管道敷设明装外 露时不美观、 暗藏作业时不便利。 (2) 从合理的角度看: 卡簧撑的外端口不应 该平齐或缩在压套内或过多地突出于压套外( 从中国专利 200820130605. 2 图示 为突出于接口的端口部), 而应该凸出于压套的外端面又接近或稍凹于接 口的端 口部最为合理。 (3)以螺紋连接压套的方式不适合薄壁不锈钢 所制成的接口的 选用, 相对于内铆封口为复杂, 成本更高。 (4)某些组成与排列不合理, 如压套 内端口没有将卡簧直接压紧而是抵在卡簧撑上 , 造成圆管插入后可向外移动。

此外, 有一种使用已久的气管接头也与本发明较为相 近, 但一者, 其插入 的气管为软性材料且外径一般较细, 所以卡簧撑的外端口凸出于接头的端口部, 适合用手推压其拨出气管, 与本发明卡簧撑的外端口接近或稍凹于接口的 端口 部, 适合用特殊工具推压其拨出插入的圆管不同。 二者, 由于它们接头本体所 用的材料为塑胶或铸铜, 所以适宜将卡簧座、 卡簧、 卡簧撑包裹在压套内后, 再将压套嵌设或铆接在接口的内壁上, 此举除增大了接口的外径之外, 在结构 上并无一定之需, 对于用薄壁不绣钢制造的圆管连接器在工艺上 尤为不适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管连接器, 它摒弃压 套包裹卡簧、 卡簧座的结构, 让卡簧支承体、 卡簧与压套的外径相同并依次抵 接, 创设卡簧支承体的结构与功能, 使接口内壁由里到外既可选择叁级端面, 又可选择两级端面, 从而使接口的外径明显减少, 将卡簧撑的外端口改进为接 近或稍凹于接口端口部, 密封圈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 达到更美观、 合理、 节 省成本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圆管连接器, 包括连接器 本体、 卡簧支承体、 密封圈、 卡簧、 卡簧撑、 压套, 连接器本体设有供圆管插 入连接的接口, 在所述接口内沿轴向由内到外设有多级径向端 面负责不同的功 能, 由此产生多级端面的结构形式, 包括两级端面与叁级端面的分别, 两级端 面为: 第一端面及其内壁 (指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的轴向内壁)用于限制 管插 入的深度, 第二端面及其内壁 (指第二端面至接口端口的轴向内壁)用于封装 簧支承体、 密封圈、 卡簧、 卡簧撑、 压套; 叁级端面为: 第一端面及其内壁 (指 第一端面至第二端面的轴向内壁)用于限制圆 插入的深度, 第二端面及其内壁 (指第二端面至第三端面的轴向内壁)用于安置 封圈, 第三端面及其内壁 (指第 三端面至接口端口的轴向内壁)用于封装卡簧 承体、 卡簧、 卡簧撑、 压套。 所 述接口内的卡簧支承体、 卡簧、 压套的外径相同并且沿轴向由内到外依次抵接 , 接口的端口部轴向管壁内铆封口, 卡簧撑在卡簧之外、 套设在压套的内壁; 外 端口凸于压套的端口部并接近或稍凹于接口的 端口部。 以下逐一分述之: 连接器本体是由不锈钢、 铜、 铁、 塑料等材料经胀管、 冲压、 铸造、 挤压 而成的包括直通、 角弯、 三通、 四通、 特殊用途等管道连接件的主体, 其中的 接口是一个沿轴向由内到外带有两级或叁级径 向端面的管状体, 经内铆加工后 端口部的管壁向内铆合, 通过铆紧压套外端口将包括卡簧支承体、 卡簧、 卡簧 撑及压套封装在第二端面及其内壁之间, 或者封装在第三端面及其内壁之间。

卡簧支承体是本发明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 它包括三种形式: (1)多功能合 体, 包括设有安置密封圈的凹陷位; (2)分解为卡簧座支承及卡簧座; (3)直接 作为卡簧座。 其功能主要作为支承体抵接卡簧, 如形式(1)和(3) ; 也可作为端 面即卡簧座支承抵接卡簧座, 如形式 (2), 为密封圈设置一个胀缩自如的空间。

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时适宜选择卡簧支承 体为一体形式, 例如内端部 如圆管形、 外端部的内孔呈外大内小圆锥形的管状体, 内孔大于插入的圆管, 内端部与第二端面抵接, 外端部与卡簧抵接, 圆管脚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密封圈 截面直径, 内孔的锥度小于卡簧未被撑开的锥度, 密封圈的安置有下述三种形 式: (1)在卡簧支承体圆管脚的内壁安置一内密封 , 在其外壁上设置一凹陷位 安置一外密封圈使其与第二端面的内壁密封 (如实施例一); (2)在形式(1)的基 础上适当增加卡簧支承体的轴向尺寸, 在其内壁或 /和外壁上增加一道或以上的 凹陷位及安置相应内、 外密封圈的个数, 可起到对插入圆管及接口密封程度倍 增的作用(如实施例二); (3)在卡簧支承体的内壁设置一个或以上的凹陷 位及安 置相应个数的内密封圈, 卡簧支承体的外壁与第二端面的内壁以紧密配 合或焊 接或粘合等其它密封方式进行密封 (如实施例三)。 所有内、 外密封圈可在卡簧 支承体的凹陷位内自如胀缩, 内密封圈可装拆更换。

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时也适宜选择卡簧支 承体为分体形式, 即卡簧支 承体分解为卡簧座支承与卡簧座。 卡簧座支承包括圆盘状、 圆管状、 圆介子状 或特殊密封圈等结构形式, 它支承着卡簧座, 使密封圈在卡簧座之下自如胀缩: 圆盘状形式 (如实施例四)是卡簧座支承为带管状脚和圆 平台轴向剖面如直角 状的环状体, 管状脚的端面与第二端面抵接, 圆环平台与卡簧座抵接, 管状脚 的外壁与第二端面的内壁紧密配合或通过焊接 等其它密封的方式使两者密封, 内壁与密封圈的外径配合; 圆管状形式(如实施例五)是卡簧座支承如圆 管状, 圆管的内端面与第二端面抵接, 圆管的外端面与卡簧座抵接, 其外壁与第二端 面的内壁紧密配合或通过焊接等其它密封的方 式使两者密封, 内壁与密封圈的 外径配合; 圆介子状形式 (如实施例六)是卡簧座支承为强度较高的圆 子, 圆 介子的外径比第二端面的内壁稍大, 内径大于插入的圆管, 圆介子的内端面与 距离第二端面接近于密封圈截面直径的内壁处 略为增加的一小凹缘抵接, 圆介 子的外端面与强度不甚高的卡簧座抵接, 密封圈的外径直接与第二端面的内壁 配合; 特殊密封圈形式是卡簧座支承为特殊密封圈的 部分或全部, 包括在密封 圈轴向两端设置的环状平台(如实施例七)、 或者在密封圈轴向中央部均匀相间 地夹藏的支柱、 或者用加强的方式制造的普通密封圈兼作卡簧 座支承。

连接器的接口为叁级端面时适宜选择卡簧支承 体直接作为卡簧座形式, 即 将卡簧座的内端面直接与第三端面抵接, 卡簧座的外端面与卡簧抵接, 密封圈 安置在第二端面与卡簧座内端面之间(如实施 例八)。

卡簧座为内孔呈外大内小圆锥形的环状体, 内径大于插入的圆管, 内端面 与卡簧座支承或第三端面抵接, 外端面与卡簧抵接, 内孔的锥度小于卡簧未被 撑开的锥度, 卡簧座把卡簧与密封圈隔开, 同时为卡簧的条状齿被撑开外屈时 留出被让的空间。

密封圈是圆管连接器中封闭液体和气体的主要 密封件, 在不需要起支承作 用时是普通的橡胶圆环, 可分内密封圈及外密封圈, 内密封圈安置在卡簧支承 体或卡簧座支承的内壁或内壁的凹陷位内, 内径与插入的圆管配合; 外密封圈 安置在卡簧支承体外壁的凹陷位内, 外径与第二端面的内壁配合, 对于选择卡 簧座支承为圆介子状或特殊密封圈结构形式或 接口为叁级端面时, 则没有内、 外密封圈之分, 此时密封圈的外径直接与接口的内壁配合。 密封圈在需要起支 承作用时, 可将密封圈截面轴向的两端做成环状平台、 或在密封圈截面轴向的 中央部均匀相间地夹藏支柱、 或者提高普通密封圈的强度等结构形式而成特 殊 密封圈。 由于密封圈对圆管的外壁及接口的内壁起到了 密封的作用, 使进入圆 管的液体和气体不能从接口泄漏而出。 此外, 密封圈的形状和个数可根据对密 封物质和密封程度的要求适当选择。

卡簧为内孔带多个弹性条状齿的金属环, 外缘上有一小圈密闭的圆环, 圆 环内有均匀相间的条状齿在轴向方向上向内弯 折成侧视为外大内小的圆锥形, 外缘上的圆环内端面与卡簧支承体或卡簧座抵 接、 外端面与压套的内端面抵接, 卡簧的条状齿所围成的内径在静止时小于插入 的圆管的外径, 在卡簧撑的顶压 下, 卡簧锥度变小接近于卡簧支承体或卡簧座内孔 的锥度, 内径随之增大且大 于插入的圆管的外径。

卡簧撑是内端口的外缘呈圆锥形的管状体, 内径大于插入的圆管, 外端口 外壁的径向位置可带凹台阶与压套内壁的凸台 阶互构, 外壁的轴向位置上可有 凸键与压套内壁上的凹槽滑动配合, 卡簧撑安置在卡簧之外及压套的内壁与压 套在轴向方向上滑动, 外端口在未内压时凸于压套的外端面而接近或 稍凹于接 口内铆封口后的外端面, 卡簧撑内压, 其内端口的圆锥可将卡簧条状齿撑至接 近自身的锥度, 从而使卡簧脱离插入的圆管的外壁或凹槽, 此外, 卡簧撑的内 壁对插入的圆管具有支承、 导向和稳定的作用。

如果插入的圆管根据使用要求在插入接口后不 希望拆卸或拨出时, 本发明 提供了另外一种技术方案, 即所述卡簧撑可以取消, 其空间由压套填充, 压套 的内壁直接与插入的圆管滑动配合 (如实施例九)。

压套是内端口带一小圈平面、 外端口带圆弧的管状体, 内端口与卡簧抵接, 外端口内壁径向方向可有凸台阶与卡簧撑外端 口外壁的凹台阶互构, 内壁轴向 方向可有凹槽与卡簧撑外壁上的凸键滑动配合 , 外端口的圆弧口配合接口端口 部管壁内铆封口, 生成接口端口部的圆弧口。 压套对卡簧、 卡簧支承体或卡簧、 卡簧座、 卡簧座支承起压紧作用, 对卡簧撑起支持、 稳定的作用。

圆管是与圆管连接器连接的管道材料, 包括不锈钢、 铜管、 塑料管等, 其 外壁与接口第一端面的内壁配合, 端口一般需作倒钝处理, 以利插入接口及避 免损伤内密封圈, 插入位置抵接在第一端面上, 对于硬度较高的金属圆管可在 其插入接口后卡簧的条状齿内收卡着其外壁的 相应位置上设置一小凹槽, 卡簧 条状齿内收后正好陷入此凹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根据管道连接器使用的实际需要, 目的明确地运 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把接口的外径合理地缩小, 改进了原来接口叁级端面压套包 裹卡簧及卡簧座的结构, 提出了接口为两级端面的新结构, 从而简化了胀管的 工艺, 降低了加工成本, 也改善了产品的外观。 创设零件卡簧支承体或将其分 解为卡簧座支承与卡簧座后, 当选择接口为两级端面时密封圈不会被抵压而 保 持胀缩自如、 更换方便, 卡簧支承体在适当增加轴向尺寸的同时可在其 内壁及、 或外壁上增加密封圈的个数, 从而起到密封程度倍增的作用。 卡簧座支承有多 种结构形式的选择, 卡簧支承体和卡簧座支承与接口管壁的密封又 有多种工艺 的选择, 为生产制造的方式带来可发挥的空间。 接口的端口部以内铆封口处理, 既使工艺简单, 又可在缩小外径的同时增加美感。 把卡簧撑的外端口与压套基 本平齐或缩在压套内或突出压套外的结构, 改进为卡簧撑的外端口接近成稍凹 于接口的端口部, 方便在接口外用工具推压卡簧撑, 使卡簧脱离插入的圆管的 管壁或凹槽, 从而使插入的圆管顺利拔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 细说明。

图 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9是本发明实施例九的结构示意图和装配连接 的局部剖示图。

图 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其中主要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局部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卡簧 支承体的内壁及外壁上各安 置一个内密封圈及一个外密封圈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图 10, 包括圆管连 接器本体 1A、 接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面 3、 卡簧支承体 4、 内密封圈 5、 外密封圈 6、 圆管脚 7、 内圆锥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1、 圆管 12。

如图 1所示: 将一个直通圆管连接器本体 1A垂直放置, 设有供圆管 12插 入的接口 1向上, 在接口 1内沿轴向由下而上设有用于限制圆管 12插入深度的 第一端面 2及其内壁, 和用于依次安置卡簧支承体 4、 内密封圈 5、外密封圈 6、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1的第二端面 3及其内壁, 卡簧支承体 4、 卡簧 9、 压套 11的外径相同, 卡簧支承体 4的圆管脚 7抵接在接口 1第二端面 3上, 内 密封圈 5安置在卡簧支承体 4圆管脚 7的内壁,外密封圈 6安置在卡簧支承体 4 外壁的凹槽内, 卡簧支承体 4的上端口与卡簧 9圆环的下端面抵接、其内圆锥 8 的锥度小于卡簧 9内孔圆锥形条状齿静止时的锥度, 卡簧撑 10圆锥形下端口的 锥度小于卡簧 9静止时的锥度并轻接在卡簧 9之上、 套设在压套 11之内壁, 压 套 11的下端口与卡簧 9圆环的上端面抵接,接口 1的端口部管壁紧贴着压套 11 外端口的圆弧内铆封口, 将卡簧支承体 4、 卡簧 9、 压套 11定位在第二端面 3 与接口 1的外端口之间, 卡簧撑 10的上端口在静止时接近或稍凹于接口 1端口 部内铆后的高度, 通过特殊工具推压卡簧撑 10的上端口时, 卡簧撑 10下移, 同时将卡簧 9的条状齿撑至接近卡簧支承体 4内圆锥 8的锥度而脱离插入的圆 管 12的凹槽。 卡簧撑 10和压套 11在其上端口的径向位置上, 卡簧撑 10的凹 台阶与压套 11 的凸台阶相互反构, 以限制卡簧撑 10在轴向方向的上移脱出, 在轴向方向上压套 11的凹槽与卡簧撑 10的凸键形成导向, 从而使卡簧撑 10在 下压卡簧 9时平衡滑动。

实施例二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卡簧 支承体的内壁及外壁上各安 置超过一个内密封圈及外密封圈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2、 图 10, 包括接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面 3、 卡簧支承体 4、 内密封圈 5、 内密封圈 5A、 外密封圈 6、 外密封圈 6A、 圆管脚 7、 内圆锥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1、 圆管 12。 如图 2所示, 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似, 只是卡簧支承体 4的轴向尺寸 适当增加, 同时在内壁及外壁上分别增加一道凹陷位并分 别安置相应内密封圈 5A及外密封圈 6A, 其余结构和功能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卡簧 支承体只在内壁上安置内密 封圈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3、 图 10, 包括接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面 3、 卡簧支承体 4、 内密封圈 5、 圆管脚 7、 内圆锥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 1、 圆管 12。

如图 3所示, 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是卡簧支承体 4的外壁没有 设置凹陷位及没有安置外密封圈, 卡簧支承体 4的外壁与接口 1 的内壁以紧密 配合的方式进行密封, 其余结构和功能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四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卡簧 座支承为圆盘状形式的实施 方式: 请参阅图 4, 包括直通圆管连接器本体 1A、 接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 面 3、 圆盘状卡簧座支承 4、 密封圈 5、 管状脚 6、 圆盘平台 7、 卡簧座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1、 圆管 12。

如图 4所示: 将一个直通圆管连接器本体 1A垂直放置, 设有供圆管 12插 入的接口 1向上, 在接口 1内沿轴向由下而上设有用于限制圆管 12插入深度的 第一端面 2及其内壁, 和用于依次安置圆盘状卡簧座支承 4、 密封圈 5、 卡簧座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1的第二端面 3及其内壁, 圆盘状卡簧座支承 4、 卡簧座 8、 卡簧 9、 压套 11 的外径基本相同, 圆盘状卡簧座支承 4的管状脚 6 抵接在接口 1第二端面 3上, 圆盘状卡簧座支承 4的外壁与接口 1第二端面 3 的内壁紧密配合, 密封圈 5安置在圆盘状卡簧支承体 4管状脚 6的内壁, 圆盘 状卡簧支承体 4上端面的圆盘平台 7与卡簧座 8的下端面抵接, 卡簧座 8上端 面与卡簧 9圆环的下端面抵接, 卡簧座 8 内孔的锥度小于卡簧 9内孔圆锥形条 状齿静止时的锥度, 卡簧撑 10圆锥形下端口的锥度小于卡簧 9静止时的锥度并 轻接在卡簧 9之上、 套设在压套 11之内壁, 压套 11的下端口抵接着卡簧 9的 上端面, 接口 1的上端管壁紧贴着压套 11上端口的圆弧内铆封口, 将卡簧座支 承 4、 卡簧座 8、 卡簧 9、 压套 1 1定位在第二端面与接口 1端口部之间, 其余结 构和功能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五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卡簧 座支承为圆管状形式的实施 方式: 请参阅图 5, 包括接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面 3、 卡簧座支承 4、 密 封圈 5、 下端口 6、 上端口 7、 卡簧座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 1、 圆管 12。

如图 5所示, 本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四相似, 只是卡簧座支承 4为圆管状, 其下端口 6抵接在接口 1的第二端面 3上, 上端口 7与卡簧座 8抵接, 本实施 例圆管 12插入接口 1后, 在卡簧 9的条状齿内收卡着其外壁的相应位置上显示 可不用凹槽, 其余结构和功能与实施例四相同。

实施例六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卡簧 座支承为圆介子状形式的实 施方式: 请参阅图 6, 包括接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面 3、 卡簧座支承 4、 密封圈 5、 小凹缘 6、 卡簧座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1、 圆管 12。

如图 6所示,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卡簧座支承 4为强度较高的圆介子, 其 外径稍大于接口 1第二端面 3的内壁, 内径大于圆管 12的外径, 它需要在接口 1第二端面 3的内壁略为增加一小凹缘 6,圆介子卡簧座支承 4的下端面抵接在 增加的小凹缘 6上, 上端面与强度不甚高的卡簧座 8抵接, 密封圈 5的外径直 接与第二端面 3的内壁配合, 其余结构和功能与实施例四相同。

实施例七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卡簧 座支承为特殊密封圈形式的 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 7, 包括接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面 3、 卡簧座支承 4、 特殊密封圈 5、 下平台 6、 上平台 7、 卡簧座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1、 圆管 12。

如图 7所示,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将特殊密封圈 5兼作卡簧座支承 4, 即将 密封圈截面轴向两端的中央部做成环状下平台 6及上平台 7,下平台 6与第二端 面 3抵接, 上平台 7与卡簧座 8抵接, 特殊密封圈 5的外径与第二端面 3的内 壁配合、 内径与圆管 12配合, 其余结构和功能与实施例四相同。

实施例八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叁级端面的实 施方式: 请参阅图 8, 包括接 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面 3、 第三端面 4、 密封圈 5、 卡簧座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套 11、 圆管 12。 如图 8所示,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接口为叁级端面, 即在接口 1沿轴向由 下向上设有用于限制圆管 12插入深度的第一端面 2及其内壁,和用于安置密封 圈 5的第二端面 3及其内壁, 以及用于封装卡簧座 8、 卡簧 9、 卡簧撑 10、 压 套 11的第三端面 4及其内壁, 卡簧座 8、 卡簧 9、 压套 11的外径相同, 卡簧座 8的下端面直接与第三端面 4抵接, 卡簧座 8的上端面与卡簧 9的下端面抵接, 卡簧 9的上端面与压套 11的下端面抵接, 其余结构和功能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九是圆管连接器的接口为两级端面取消 了卡簧撑的实施方式: 请参 阅图 9, 包括接口 1、 第一端面 2、 第二端面 3、 卡簧座支承 4、 特殊密封圈 5、 下平台 6、 上平台 7、 卡簧座 8、 卡簧 9、 压套 11、 圆管 12。

如图 9所示,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七的结构上将卡簧撑 10取消, 然后由压 套 11将原来卡簧撑 10的空间填充, 使压套 11的内壁直接与圆管 12滑动配合, 由于取消了卡簧撑 10, 所以没有拆卸功能, 另外, 由于密封圈不需要更换, 故 本实施例选择了特殊密封圈 5兼作卡簧座支承 4的功能, 当然也可以选择非特 殊密封圈或者叁级端面的结构形式, 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七相同。

虽然通过以上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 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揭示 的实施例, 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实施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 、 等效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