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11/050509
Kind Code:
A1
Abstract:
An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method for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 is disclosed in the invention,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analyz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produced fluids of oil reservoir via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 and/or detecting the metabolites in the produced fluids; (2) adjusting the microorganisms to be injected into the oil reservoir and/or their nutrition system; (3) injecting the adjusted microorganisms and/or their nutrition system into the oil reservoir through water injection well; and (4) obtaining the crude oil from the corresponding beneficial oil production well.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method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adjusts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he oil reservoir to evolve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facilitating oil production, so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can be completely realized. The nutrition system is pertinently injected in order to avoid the blindness of using the nutrition system. So the method is a scientific,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MEOR method.

Inventors:
MU BOZHONG (CN)
LIU JINFENG (CN)
YANG SHIZHONG (CN)
GANG HONGZE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09/001526
Publication Date:
May 05, 2011
Filing Date:
December 21, 2009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UNIV EAST CHINA SCIENCE & TECH (CN)
MU BOZHONG (CN)
LIU JINFENG (CN)
YANG SHIZHONG (CN)
GANG HONGZE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E21B43/22; C09K8/582; C12S1/00
Domestic Patent References:
WO2009029502A12009-03-05
Foreign References:
US7472747B12009-01-06
US20070181300A12007-08-09
CN101131079A2008-02-27
CN1447010A2003-10-08
Other References:
WANG BING: "selectively activa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stratal microorganism in petroleum reservoir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ASTER DISSERTATION, 15 February 2009 (2009-02-15), pages 9 - 54
Attorney, Agent or Firm:
SHANGHAI KESHE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LTD. (CN)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CN)
Download PDF: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油藏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 /或检测产出液中代 谢产物;(2)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和 /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 (3 ) 经由注水井向油藏中注入调节后的微生物和 /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 (4) 由对应的受益采油井收获原油。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 1 )所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采集试验油藏产出水样,提取微生物群落基因组 DNA, 扩增 16S rRNA基因, 测序后构建基因组文库, 采用 RFLP方法分析油 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由此获得油藏环境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通过 RT-PCR, 分析功能微生物的丰度, 获得油藏中微生物的组成结构信息; 所述的检测产出 液中代谢产物是通过分析产出液中糖脂含量或脂肽含量获得代谢产物信息。

3.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 所述的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和 /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是根 据步骤(1 )分析结果判断, 如果某种功能微生物浓度高于室内培养所达到浓度 的 1%, 则不需要向油藏中补注该微生物及对应的营养体系; 如果某种功能微 生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所达到浓度的 1%、 代谢产物浓度高于室内培养所达到 浓度的 0.1%, 则向油藏中补注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 如果某种功能微生物 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所达到浓度的 1%、 代谢产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所达到浓度 的 0.1%, 则向油藏中补注该微生物和对应的营养体系。

4.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的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包括具有代谢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 降解烃性 能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

5. 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的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还包括能够刺激油藏中本源存在的微生物群落 代谢糖脂或脂肽产物的微生物。

6. 根据权利要求 4或 5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微生物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丙酮丁醇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uzenensis, 地下地杆菌、 迟缓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阴沟肠杆菌、 盐生盐 杆菌、 荧光假单胞菌、 恶臭单胞菌。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的微生物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恶臭假单胞菌或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8.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3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为调节其中的碳源与氮源的质量比例为 (5-25 ): 1, 以刺激功能微生物或代谢产物演化为优势微生物或主要代谢产物。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的碳源包括蔗糖、 葡萄糖、 淀粉、 原油, 所述的氮源包括蛋白胨、 氯化铵、 硝 酸胺。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 骤 (3 ) 所述的向油藏中注入调节后的微生物和 /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注 入方式为将微生物发酵液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分别由注水井注入到试验 油层, 或将微生物发酵液与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液混合均匀后由注水井注入到 试验油层。

Description:
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油勘探及开采技术, 尤其是涉及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 法。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陆相储层地质条件复杂, 水驱以后仍有近三分之二的原油残留在 地下, 油田原油采收率普遍较低, 加之储量接替困难等严峻形势, 迫切需要研 究开发高效、 适应性强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以满足社会对 能源的需求。

研究表明, 微生物驱油是一项适应范围宽、 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的技 术, 应用前景广阔。 该技术通过微生物的有益活动 (降解原油等) 和代谢产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来提高原油采收率。 生物驱油技术研究起始于 20世纪 20年代, 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推动了该技术的进展。近 35年来, 波兰、 美国、 前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先后开展了 30余个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见到较好的 试验效果。 微生物采油的现实有效性己经在矿场试验中得 到证实, 但是, 试验 同时显示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幅度有限, 技术水平不高。 对油藏中的微生物缺 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是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 。

研究证实, 长期水驱的油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其中孕育着物种多样 的微生物,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是, 由于分析手段的限制, 长期以来应用基于纯培养的方法只能认知油藏 中很少一部分微生物(约 1-3%), 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因无法培养而不能被认知, 这些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已 成为认识油藏微生物的一个盲区。

分子生物学手段、尤其是分子生态学的出现, 克服了传统培养方法的缺陷, 已经应用于土壤、 活性污泥、 生物肥料等环境微生物生态的分析, 为系统认识 微生物生态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手段。 将这种原理和手段应用于油藏环境微生物 群落结构的分析, 必将获得油藏微生物的崭新的、 系统的、 完整的认识。 事实 上, 微生物驱油就是要对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 调整, 建立或优化驱油功能 种群的生物环境, 使油藏环境中的驱油功能种群成为优势种群。 '以此为基础进 行微生物驱油设计及试验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 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 目的。 .

现有技术采用培养的方法分析油藏中微生物的 群落结构, 所得结果只反映 出油藏微生物的很小的一部分, 无法获得油藏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的全面系统的 认识,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 通过注入营养体系、 或少数菌种来改变系统中群落 组成, 发挥驱油功能菌的作用, 这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从而很难 达到稳定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 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针对性 强、 利用率高、 能充分发挥其性能优点的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 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油藏产出液 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 /或检测产出液中代谢产物; (2)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 生物和 /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 (3 )经由注水井向油藏中注入调节后的微 生物和 /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 (4) 由对应的受益采油井收获原油。

步骤(1 )所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采集试验油藏产出 样, 提取微生物群 落基因组 DNA, 扩增 16S rRNA基因, 测序后构建基因组文库, 采用 RFLP方 法分析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由此获得油藏环境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通过 RT-PCR, 分析功能微生物的丰度, 获得油藏中微生物的组成结构信息; 所述的 检测产出液中代谢产物是通过分析产出液中糖 脂含量或脂肽含量获得代谢产物 信息。

步骤 (2) 所述的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和 /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 体系是根据步骤(1 )分析结果判断, 如果某种功能微生物浓度高于室内培养所 达到浓度的 1%, 则不需要向油藏中补注该微生物及对应的营养 体系; 如果某 种功能微生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所达到浓度的 1%、 代谢产物浓度高于室内培 养所达到浓度的 0.1%, 则向油藏中补注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 如果某种功 能微生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所达到浓度的 1%、 代谢产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所 达到浓度的 0.1%, 则向油藏中补注该微生物和对应的营养体系。

所述的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包括具有 代谢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 降解烃性能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

所述的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还包括能 够刺激油藏中本源存在的微 生物群落代谢糖脂或脂肽产物的微生物。 '

所述的微生物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丙酮丁醇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 uzenensis, 地下地杆菌、 迟缓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阴沟肠杆菌、 盐生盐 杆菌、 荧光假单胞菌、 恶臭单胞菌。

所述的微生物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恶臭假单胞菌或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所述的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为调节其中的碳 源与氮源的质量比例为 (5-25): 1, 以刺激功能微生物或代谢产物演化为优势微生 物或主要代谢产物。

所述的碳源包括蔗糖、 葡萄糖、 淀粉、 原油, 所述的氮源包括蛋白胨、 氯 化铵、 硝酸胺。

步骤 (3 ) 所述的向油藏中注入调节后的微生物和 /或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 体系注入方式为将微生物发酵液或该微生物对 应的营养体系分别由注水井注入 到试验油层, 或将微生物发酵液与该微生物对应的营养液混 合均匀后由注水井 注入到试验油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按照 "群落结构分析 -调节注入微生物和 /或营养 体系-注入微生物和 /或营养体系"方法, 对试验油藏进行多次操作, 可以促使 油藏中的微生物群落演变为以注入微生物为优 势菌、 其他菌共生互利的有利于 微生物采油的体系, 发挥协同驱油作用, 进一步提高注入的功能微生物的驱油 性能。 由此可见, 本发明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注入微生物和营 养液的作用。

本发明所述方法即先对油藏本源存在的微生物 群落结构进行分析, 然后据 此设计调节注入的微生物类型和营养体系质构 成, 由此调节功能菌成为油藏中 的优势菌, 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微生物的驱油作用。 而现有技术是在对油 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缺乏全面系统认识的 情况下开展微生物采油试验的, 与此比较, 本发明方法具有注入微生物和营养体系针对性 强、 利用率高、 能充 分发挥其性能的优点, 还有助于发挥油藏中本源微生物驱油的性能, 因此是一 '种既科学又经济有效的微生物驱油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1

1 ) 不同营养体系及温度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调节 作用

体系构成: 某油田地层水 + 原油或蔗糖 + 驱油菌种 + 基线菌种 (地层 水中微生物和活性污泥中微生物) +营养体系。其中,驱油菌包括烃降解菌 TF2 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 HN1。 TF2能够以葡萄糖和正十六垸为碳源生长。 在 以正十六垸至正二十二垸混合烃为碳源培养时 , TF2 优先利用正十六烷。 TF2 在温度 50°C〜65 °C、 pH= 6〜9、 矿化度 < 2% (NaCl) 条件下生长良好, 在 55 、 pH= 7、 矿化度 0.5% (NaCl) 时获得最佳生长。 经鉴定 降解菌 TF2为地 下地杆菌 G subterraneus Str. 34T。 HN1菌大小均一,颜色较淡,运动频率较高。 其菌落细密, 表面平坦, 颜色呈淡黄色, 不透明, 表面较干燥且粗糙有褶皱感, 菌落边缘不规则, 单个菌落较小, 易挑起。 经鉴定 HN1 为枯草芽孢杆菌 . subtilis) 营养体系中碳源为蔗糖(1%)或原油(1%)或蔗糖 和原油混合物 (0.5%+0.5%), 氮源为蛋白胨 (0.25%)或氯化铵 (0.2%), 另外补加酵母膏 (0.2%)和 K 2 HPO 4 (0.08%)、 NaH 2 PO 4 (0.04%)> MgSO 4 '7H 2 O(0.02%)、 CaCl 2 '2¾O(0.01%)、 NaCl(0.02%) o 分别在 37° (:、 55 °C、 65 °C下培养, 转接 4次, 分别考察不同碳 源、 氮源对微生物代谢性能和群落结构的调控作用 。

调控培养结果, 即使由同样的体系出发, 经不同的碳源、 氮源及不同温度 的调控下, 体系的群落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7 °C下, 微生物群系浓度最高, 主菌为 HN1, 蔗糖和原油混合碳源不论 蛋白胨为氮源或氯化铵为氮源均表现出较好的 乳化效果, 在蔗糖为碳源、 蛋白 胨为氮源体系中脂肽含量达到 180mg/L, 表面张力降低 29%。

55°C下, 微生物群系浓度稍低, 主菌为 TF2, 以原油为碳源、 蛋白胨为氮 源获得了较好的乳化效果, 而蔗糖和原油混合碳源和蛋白胨为氮源的体系 中脂 肽含量达到 320mg L, 表面张力降低 25%。

65 °C下, 微生物群系浓度最低, 基线中的菌种繁殖发育成为微生物群系 主菌, 蔗糖和原油混合碳源、 氯化铵为氮源时乳化效果较好。 在蔗糖为碳源、 蛋白胨为氮源体系中脂肽含量达到 200mg/L, 表面张力降低 30%。

由上可见, 在不同温度下, 采用不同碳源、 氮源构成的营养体系培养同一 菌群, 培养后体系的主菌不同, 所得培养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产量不同, 表面张 力降低情况不同。 因此根据不同油藏温度, 针对性地选择营养体 可以将目标 微生物的性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从而增强微生物采油的作用效果。

2) 铜绿假单胞菌最佳营养体系

经正交设计实验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发酵生产糖脂的最佳碳源和氮源 分别 为豆油和硝酸钠。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膏 0.2 g/L,豆油 120g L, NaN0 3 6.5 g/L, KH 2 P0 4 1.0 g/L, Na 2 HP0 4 ·12Η 2 0 1.0L, MgSO 4 ·7Η 2 0 0.1 g/L, FeS0 4 ·7Η 2 0 0.2 g/L。

3 ) 恶臭假单胞菌最佳营养体系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 对恶臭假单胞菌发酵生产糖脂的营养体系进 行了研究, 最佳组成 (%): 碳源为蔗糖 0.5%+原油 0.5%、 氮源为氯^ ^安 0.2%, 酵母膏 0.2%, K 2 HP0 4 0.08% ^ NaH 2 P0 4 0.04%。

4) 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运用 RFLP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评估了某油藏产出水样 菌多样性, 结果表 明, 在 74个操作分类单元中, 数量最多的 4个占克隆子总数的 73.6%, 另外 70个的丰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有 57个仅含有 1个克隆子。 油藏环境中优势菌 群十分明显, 主要菌种类型的数量占到总量的一半以上, 其中数量最多的占到 总数的 47.7%, 表明该菌种可能比较适合油藏高温、 高压的环境条件。

采用 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方法, 并联合使用 RFLP指紋图谱法分析国 内陆上某高温水驱油藏环境中的细菌和古菌群 落多样性。 得到的细菌种类和数 量 为 : Gamme-Proteobacteria ( 85.7% ) 、 Thermotogales ( 6.8% ) 、 Epsilon-Proteobacteria ( 2.4% ) > Low-G+C Gram-positive ( 2.1% ) , High-G+C Gram-positive、 Beta-Proteobacteria和 Nitrospira (均 <1.0%)。 其中高温菌种类 型比较多, 但 Pseudomonas等常温菌的数量却比较多。 得到的古菌主要属于产 甲焼古菌, 包括: Methanobacteriales、 Methanococcales > Methanomicrobiales禾口 Methanosarcinales, 其中 Methanomicrobiales是优势菌群。 总共 28个序列类型 主要分为三类: ( 1 ) 嗜温性产甲垸菌, 主要包括: Methanosarcina、 Methanohalophilus、 Methanocalculus和 Methanosaeta等; (2)嗜热性产甲院菌, 主要包括: Methanothermobacter > Methanococcus 禾口 Methanoculleus; (3 ) 未 培养的古菌类型。 其中大部分菌种类型都是以前发现过的, 但是也有少数跟早 先报道的菌种类型相似性较低, 可能是新的菌种类型。 检测到的几株嗜热产甲 烷古菌以前也在其他油藏环境中发现过, 表明它们可能广泛分布于各地的高溘 油藏环境。 研究发现该油田油藏中氢营养型产甲垸菌和乙 酸营养型产甲垸菌同 时存在。

选取国内典型的海上某高温水驱油藏, 用 16S rRNA序列分析法研究了其 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细菌类型 主要属于 Firmicutes、Thermotogae、 Nitrospirae 和 Proteobacteria, 而古菌类型主要属于产甲烷菌类群的 Methanothermobacter、 Methanobacter、 Methanobrevibacter和 Methanococcus等 属, 只有一个克隆属于 ThermoproteL 其中细菌的多样性要高于古菌, 优势菌 群为: 产甲垸古菌、 发酵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等少数几个类型, 表明该油藏环境 的微生物多样性相较其他环境还是比较低的。 首次在油藏环境中发现了与 Hydrocarboniphaga effUsa亲缘关系很近的菌种, 这种细菌具有分解烷烃和芳烃 能力, 可能比较适于在油藏环境中生长。 另外, 尚有部分序列类型在数据库中 找不到亲缘关系 97%以上的菌种。

5 ) 同时注入营养体系和微生物发酵液提高微生物 采油技术应用效果 微生物驱试验区为某油田 3注 8采井组, 试验区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28%, 平均空气渗透率为 0.7um 2 , 油层温度 53°C, 地层原油粘度 21mPa.s, 地面脱气 原油密度为 0.92g/cm 3 , 含蜡量 8.8%, 含胶质沥青 14.6%, 凝固点 -8°C。 地质 储量 75xl0 4 t ; 地层水水型为 NaHC0 3 , 矿化度为 5528mg L 。

微生物驱试验首次注入菌液及营养液 7426m 3 , 其中, 注入菌液 120m 3 (GX-043 : 恶臭假单胞菌, 60 m 3 ; GX-104: 地下地杆菌, 40 m 3 ; GX-118: 嗜 热脂肪芽孢杆菌, 20 m 3 )。注入微生物后 26个月时, 油井产量接近注入微生物 前的水平。 采用 RT-PCR技术检测注入菌丰度:

嗜热月旨肪芽孢杆菌 B. Stearothermophilus

上游引物 5'- CCCTGACAACCCAAGAGATT -3'

下游引物 5'- ATCTCACGACACGAGCTGAC -3'

荧光探针基因序列

5'- AACCATGCACCACCTGTCACCC -3' 地下地杆菌 G. subterraneus

上游引物 5'- CCCTGACAACCCAAGAGATT -3'

下游引物 5'- ATCTCACGACACGAGCTGAC -3'

荧光探针基因序列 5'- AACCATGCACCACCTGTCACCC -3'

恶臭单胞菌 p. putida

上游引物 5'- GTCAGCTCGTGTCGTGAGAT -3'

下游弓 I物 5'- CTCCTTAGAGTGCCCACCAT -3'

荧光探针基因序列 5'- CCCGTAACGAGCGCAACCCT -3'

探针基因序列 5'端标记的报告荧光基团是 FAM,探针基因序列 3'端标记的 淬灭荧光基团是 TAMRA。 结果发现与见效高峰时比较, GX-043 浓度由 10 7 cell/ml 降低到 10 5 cell/ml, 群落群系结构已发生明显改变, 注入的功能微生 物的相对比例 GX-043: GX-104: GX-118由 7: 4: 2变为 5: 5: 3; 检测此时 油井产出液糖脂含量仅为室内培养时的 0.06%。 因此向试验油藏中同时补充 GX-043发酵液 54 m 3 及对应的营养液 540m 3 。根据室内研究,碳源为蔗糖 0.5%+ 原油 0.5%、 氮源为氯化铵 0.2%时该菌生长代谢旺盛, 考虑到油藏中存在原油, 故实际补充注入营养体系: 蔗糖 0.5%, 氯化铵 0.2%, 酵母膏 0.2%, K 2 HP0 4 0.08%、 NaH 2 PO 4 0.04%。 将发酵液与菌液混合均勾后由注水井注入油藏 。

补注营养液和主菌发酵液后, GX-043 丰度逐渐提高, 三个菌比例恢复到 接近开始时的水平。 受益油井平均单井日产油由 2.2t上升到 4.7t, 综合含水由 93.7%降低 90.2%, 该区块微生物采油累计增产原油 3400t。

6) 单独注入营养体系提高微生物采油技术应用效 果

微生物驱试验区为某油田 2注 5采井组, 试验区储层平均孔隙度为 22% , 平均空气渗透率为 0.83um 2 , 油层.温度 38°C, 地层原油粘度 19mPa.s, 地面脱气 原油密度为 0.90g/cm 3 , 含蜡量 20.2% , 含胶质沥青 10.6%。 地质储量 60xl0 4 t; 地层水水型为 NaHC0 3 , 矿化度为 7137mg/L 。

微生物驱试验首次注入菌液及营养液 4320m 3 , 其中, 注入菌液 320m 3 。 注 入微生物后 18个月时采用 RT-PCR技术检测注入菌丰度:

枯草芽孢杆菌 B. subtilis

上游引物 5'-GTGTCTCAGTCCCAGTGTGG -3' 下游引物 5 '- GCGC ATTAGCTAGTTGGTGA -3 '

荧光探针基因序列 5' - ACGGCTCACCAAGGCAACGA -3'

总细菌

上游弓 I物 5 '- AGAGTTTGATCCTGGCTCAG -3 '

下游引物 5'- TACGGYTACCTTGTTACGACTT -3'

探针基因序列 5'端标记的报告荧光基团是 FAM,探针基因序列 3'端标记的 淬灭荧光基团是 TAMRA。 分析发现与见效高峰时比较, 群落群系结构已发生 改变,但注入的功能微生物 DQ-003(枯草芽孢杆菌, B. ^b^to)丰度变化不大(由 最高时的 9.1%降低到 7.8%) ;浓度仍然维持在 7* 10 6 cell/ml,检测此时油井产出 液脂肽含量仅为室内培养时的 0.2%。 因此向试验油藏中补充 DQ-003对应的营 养液 650m 3 。 根据室内研究, 营养液组成: 蔗糖 1%、 蛋白胨 0.25%, 另外补加 酵母膏 (0. 2 %)和 K 2 HPO 4 (0.0 8 %)、 NaH 2 PO 4 (0.04%) o 该菌在以下营养体系下生 长代谢旺盛。

补注营养液后, 功能微生物 DQ-003(枯草芽孢杆菌, A b to)浓度恢复到 2* 10 7 cells/ml, 受益油井平均单井日产油由 1.2t上升到 1.9t, 综合含水由 95.7% 降低 95.0%, 该区块微生物采油累计增产原油 605t。

实施例 2

一种调控微生物采油的方法,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 1 ) 采用 16S rDNA文库、 PCR-DGGE、 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 油藏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采集试验油藏产出水样, 采用《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子分析》 (华东 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李辉, 2007年)公开的方法提取微生物群落基因组 DNA, 扩增 16S rRNA基因, 测序后构建基因组文库, 采用!^LP方法分析油藏微生 物群落多样性,由此获得油藏环境微生物的群 落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环境假单胞菌属细菌丰度》 (赵传鹏等, 东南大学学报, 第 36卷第 1期, 2006年) 公开的方法, 通过 RT-PCR, 分析功能微生物的丰度。 通过以上方法 获得油藏中微生物的组成结构信息。

(2 ) 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组成

某种功能微生物室内培养浓度为 2 X 10 8 cdl/ml, 根据步骤 (1 ) 分析结果, 如果该种功能微生物浓度高于室内培养浓度的 1%, 不需要向油藏中补注该菌; 如果某种功能微生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浓度的 1%, 则向油藏中补注该菌。

采油常用的微生物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例如: B. subtilis, CGMCC1.400), 丙 酮丁醇梭菌 (例如: C. acetobutylicum, CGMCC1.244)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例如: B. stearothermophilus, CGMCC 1.1923)> G. uzenensis (例如: CGMCC 1.2674) 、 地下地杆菌 (例如: G. subterraneus CGMCC 1.2673) 迟缓芽孢杆菌 (例如: B. lentus, CGMCC1.2013)、 铜绿假单胞菌 (例如: P. aeruginosa, CGMCC 1.1785) 阴沟肠杆菌 (例如: E. cloacae, CGMCC 1.2022) >盐生盐杆菌 (例如: : salinarium, CGMCC1.1952), 荧光假单胞菌 (例如: P. fluo薦 ens, CGMCC1.1802), 恶臭单 胞菌 (例如: P. putida, CGMCC 1.1820)等, 但不局限于上述菌种。 优选枯草芽 孢杆菌、 恶臭假单胞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 3 ) 经由注水井向油藏中注入调节后的微生物或营 养体系

注入方式为微生物发酵液按试验井组控制孔隙 体积的 0.01°/。注入, 菌液经 由注水井注入到试验油层。

(4) 由对应的受益采油井收获原油

按照油田开发正常工作制度, 不改变任何采油工艺参数生产, 直接由受益 采油井收获原油。

实施例 3

一种调控微生物对应的营养体系采油的方法, 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 1 ) 检测产出液中代谢产物:

按照文献 "微生物发酵制备鼠李糖最佳条件的研究" (李祖义等, 《生物 工程学报》, 1999年 01期)公开的方法分析油井产出液中糖脂含量 利用文献 "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 "(陈涛等, 《油田化学》, 2004 年 04期)公开的方法分析脂肽含量, 由此获得油藏中功能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信 息。 根据代谢产物的变化分析获得产生该代谢产物 的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等信

Λ m∑!、 ο

(2 )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营养体系的组成:通 分析产出液中糖脂含量 或脂肽含量获得代谢产物信息, 根据步骤(1 )分析结果判断, 如果某种功能微 生物浓度高于室内培养所达到浓度的 1% (该种功能微生物室内培养浓度为 2 X 10 6 cell/ml), 则不需要向油藏中补注该菌对应的营养体系; 如果某种功能微 生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所达到浓度的 1%、 代谢产物浓度高于室内培养所达到 浓度的 0.1%, 则向油藏中补注该菌对应的营养体系。 以蔗糖为碳源, 以蛋白胨 为氮源, 调节油藏中的碳源与氮源的质量比例为 5: 1 , 以刺激功能微生物或代 谢产物演化为优势微生物或主要代谢产物。

(3 )经由注水井向油藏中注入调节后的营养体系 营养液量按试验井组控 制孔隙体积的 0.1%注入, 营养液经由注水井注入到试验油层。

(4) 由对应的受益采油井收获原油。.

实施例 4

一种调控微生物及其对应的营养体系采油的方 法, 包括如下步骤:

( 1 ) 采用 16S rDNA文库、 PCR-DGGE、 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 油藏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利用仪器分析 方法检测产出液中生物表面活性 剂、 有机酸等微生物代谢产物。

采集试验油藏产出水样, 采用《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子分析》 (华东 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李辉, 2007年)公开的方法提取微生物群落基因组 DNA, 扩增 16S rRNA基因, 测序后构建基因组文库, 分析微生物的系统发育信息, 构建进化树, 采用 RFLP方法分析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由此获得油藏环境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采用《油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子分析》 (华东理工大学 博士论文, 李辉, 2007年) 公开的方法利用 PCR-DGGE指紋图谱法分析油藏 环境烃降解基因 (alkB) 的多样性;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环境假单 胞菌属细菌丰度》 (赵传鹏等, 东南大学学报, 第 36卷第 1期, 2006年) 公开 的方法, 通过 RT-PCR, 分析功能微生物的丰度; 采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计数 的方法分析细菌浓度。 通过以上方法获得油藏中微生物的组成结构信 息。

按照文献 "微生物发酵制备鼠李糖最佳条件的研究" (李祖义等, 《生物 工程学报》, 1999年 01期)公开的方法分析油井产出液中糖脂含量 利用文献 "微生物发酵液中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 "(陈涛等, 《油田化学》, 2004 年 04期)公开的方法分析脂肽含量, 由此获得油藏中功能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信 息。 根据代谢产物的变化分析获得产生该代谢产物 的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等信 ( 2 ) 调节准备注入油藏中的微生物和营养体系的组 成

根据步骤 (1 ) 分析结果, 如果某种功能微生物浓度高于室内培养浓度的 1% (该种功能微生物室内培养浓度为 2 X 10 6 cdl/ml ) , 不需要向油藏中补注该 菌及对应的营养体系; 如果某种功能微生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浓度的 1%、 代 谢产物浓度高于室内培养浓度的 0.1%, 则向油藏中补注该菌对应的营养体系; 如果某种功能微生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浓度的 1%、 产物浓度低于室内培养浓 度的 0.1%, 则向油藏中补注该菌和对应的营养体系。

采油常用的微生物包括枯草芽孢杆菌 (例如: B. subtilis, CGMCC 1.400), 丙 酮丁醇梭菌 (例如: C. acetobutylicum, CGMCC 1.244)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例如: B. stearothermophilus, CGMCC 1.1923), G. uzenensis (例如: CGMCC 1.2674) 、 地下地杆菌 (例如: G. subterraneus CGMCC 1.2673)、 迟缓芽孢杆菌 (例如: B. lentus, CGMCC1.2013)、 铜绿假单胞菌 (例如: P. aeruginosa, CGMCC 1.1785) 阴沟肠杆菌 (例如: E. cloacae, CGMCC 1.2022),盐生盐杆菌 (例如: / . salinarium, CGMCC 1.1952) > 荧光假单胞菌 (例如: P. fluorescens, CGMCC 1.1802) 恶臭单 胞菌 (例如: P. putida, CGMCC 1.1820)等, 但不局限于上述菌种。 优选枯草芽 孢杆菌、 恶臭假单胞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以葡萄糖为碳源, 以蛋白胨为氮源, 调节油藏中的碳源与氮源的质量比例 为 25 : 1, 以剌激功能微生物或代谢产物演化为优势微生 物或主要代谢产物。

(3 ) 经由注水井向油藏中注入调节后的微生物或营 养体系

注入方式为微生物发酵液按试验井组控制孔隙 体积的 0.01%注入, 营养液 量按试验井组控制孔隙体积的 0.1%注入; 如果同时补充营养液和菌液, 则将菌 液在营养液中混合均匀后注入; 菌液和营养液均经由注水井注入到试验油层。

(4) 由对应的受益采油井收获原油

按照油田开发正常工作制度, 不改变任何采油工艺参数生产, 直接由受益 采油井收获原油。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