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SLIDING TOOL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20/052450
Kind Code:
A1
Abstract:
Disclosed is a sliding tool, comprising a main sliding portion (70) and a driving device. The driving device comprises a moving mechanism (10) and a driving portion (20) connected to same. The driving portion (20) i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end (20a) capable of abutting against a piece of the ground covered with ice or snow. The moving mechanism (10) can drive the driving end (20a) of the driving portion (20) to abut against the piece of ground covered with ice or snow and move, so as to drive the main sliding portion (70) to slide. A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moving mechanism (10) and the main sliding portion (70) can be adjusted, so as to adjust an angle between a movement trajectory where the moving mechanism (10) drives the driving end (20a) to move and a sliding end of the main sliding portion (70). A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moving mechanism (10) and the driving portion (20) is fixed, so that the driving end (20a) and a movement trajectory where the moving mechanism (10) drives the driving portion (20) to move are in a perpendicular state or in an inclined state with a determined angle, or,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the moving mechanism (10) and the driving portion (20) can be adjusted, so that the movement trajectory where the moving mechanism (10) drives the driving end (20a) to move and the driving end (20a) can be adjusted to be inclined to each other or to be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The sliding tool has varied sliding modes, and satisfie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during actual sliding.

More Like This:
JPS62236569SNOW SLIDING TOOL
WO/2020/052451SLIDING TOOL
Inventors:
LI DA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9/103699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9, 2020
Filing Date:
August 30, 2019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SHENZHEN DANMING TECH CO LTD (CN)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2B13/06; B62B13/10; B62B17/02
Foreign References:
CN108974102A2018-12-11
CN108974101A2018-12-11
CN108974100A2018-12-11
CN108974099A2018-12-11
CN108974098A2018-12-11
CN108974103A2018-12-11
CN209126793U2019-07-19
US20020089133A12002-07-11
US4796902A1989-01-10
CN206493983U2017-09-15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 1] 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滑行部 (70)和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 (10)和与所述运动机构 (10)连接的驱动部 ( 20);

所述驱动部 (20)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 (20a);

所述运动机构 (10)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端 (20a)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 , 以便驱动所述主滑行部 (70)滑行;

所述运动机构 (10)与所述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以 便调节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端 (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 平面或方向与所述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所述运动机构 (10)与所述驱动部 (2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以使所述 驱动端 (20a)与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端 (20a)运动的运行轨迹 所在的平面或方向处于垂直状态或者具有设定角度的倾斜状态, 或者 , 所述运动机构 (10)与所述驱动部 (2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以 使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端 (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 或方向与所述驱动端 (20a)能够调整到相互倾斜或垂直。

[权利要求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在驱动滑行状态下, 当所述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与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部 (20) 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处于相互倾斜或垂直的状态, 并且当 所述驱动端 (20a)与所述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处于相互倾斜的状 态时, 所述驱动部 (20)能够向其驱动端 (20a)的延伸方向滑行。

[权利要求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 (20)包 括滑板或冰刀或滚轮。

[权利要求 4] 根据权利要求 1-3任一项所述的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滑行 部 (70)的滑行端与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 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 所述驱动部 (20)的驱动端 (20a)与 所述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倾斜设置。

[权利要求 5] 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项所述的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驱动滑行状 态下, 所述驱动端 (20a)与所述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相互垂直或倾斜

[权利要求 6] 根据权利要求 1-5任一项所述的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机 构 (10)与所述主滑行部 (70)转动连接, 以便能够调整两者之间的相对 位置。

[权利要求 7] 根据权利要求 1-6任一项所述的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机 构 (10)包括框架 (11), 所述主滑行部 (70)包括支架 (71), 所述支架 (71) 与所述框架 (11)通过第一转轴 (95)转动连接。

[权利要求 8] 根据权利要求 1-7任一项所述的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支承 架 (94), 所述支承架 (94)的一端与所述支架 (71)固接, 另一端通过所述 第一转轴 (95)与所述框架 (11)转动连接; 所述框架 (11)具有螺栓孔, 还 包括与所述螺栓孔配合的螺栓 ( 110) , 所述螺栓 ( 110)旋入所述螺栓孔 后能够压抵所述支承架 (94); 和 /或, 所述运动机构 (10)与所述驱动部 (: 2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以便调节所述驱动端 (20a)与所述主滑 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来调整驱动速比, 或者, 将所述驱动 端 (20a)与所述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调整到平行来降低滑行工具 的惯性滑行阻力; 和 /或, 所述驱动端 (20a)与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 述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主滑行 部 (70)的滑行端与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 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 和 /或, 所述驱动端 (20a)与所述运动机 构 (10)带动所述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 , 所述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与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部 (20) 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

[权利要求 9] 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滑行部 (70)和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 置包括运动机构 (10)和与所述运动机构 (10)连接的驱动部 (20) ; 所述驱 动部 (20)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 (20a) ; 所述运动机构 (1 0)能够带动所述驱动端 (20a)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 以便驱动所述 主滑行部 (70)滑行; 所述驱动端 (20a)与所述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倾 斜设置, 所述驱动端 (20a)与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部 (20)运 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 所述主滑行部 (70)的 滑行端与所述运动机构 (10)带动所述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 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

[权利要求 10] 根据利要求 9所述的滑行工具, 其特征在于, 在驱动过程中, 所述驱 动部 (20)能够向其驱动端 (20a)的延伸方向滑行; 和 /或, 所述驱动部包 括滑板或冰刀或滚轮; 和 /或, 所述运动机构 (10)与所述主滑行部 (70) 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 和 /或, 所述运动机构 (10)与所述主滑行部 (70) 通过连接杆连接, 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主滑行部 (70)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运动机构 (10)。

Description:
滑行工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滑行工具。

背景技术

[0002] 驱动装置是用于冰面或雪地的滑行工具的重要 部件之一, 驱动装置具有驱动端 , 通过驱动端与冰面或雪地抵接且向后运动来驱 动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向前滑 行, 从而使整个滑行工具向前滑行。 通常, 滑行工具装配好后, 运动机构带动 驱动装置的驱动端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 方向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相互平 行, 使得驱动端驱动主滑行部滑行的模式单一。 因此, 如何使滑行工具具有多 种滑行模式, 以满足实际滑行时的不同需求, 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 的技术问题。

发明概述

技术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案

技术解决方案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行工具, 该滑行工具的滑行模式多样, 能够满足实 际滑行的不同需求, 以提高滑行工具的适用性。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行工具, 包括主滑行部和驱动装置;

[0005] 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和与运动机构连接的驱 动部;

[0006] 驱动部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

[0007] 运动机构能够带动驱动端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 移动, 以便驱动主滑行部滑行;

[0008]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 以便调节运动机构带动驱动端 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 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0009] 运动机构与驱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以使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 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处于垂直状态 或者具有设定角度的倾斜状态; 或者, 运动机构与驱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以使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 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能 够调整到相互倾斜或垂直。

[0010] 本发明提供的滑行工具, 通过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的驱动端抵接冰面或 雪地移 动来驱动主滑行部滑行, 其中,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 这样, 在实际滑行时可根据滑行需求改变运动机构与 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 置, 以根据实际滑行需求来调节主滑行部的滑行端 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端运动 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之间的角度, 以使滑行工具能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滑 行需求。

[0011] 可选的, 在驱动滑行状态下, 当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所述驱动 部 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处于相互倾斜 或垂直的状态, 并且当驱动端与 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之间处于相互倾斜的状态时 , 驱动部能够向其驱动端的延伸 方向滑行。

[0012] 可选的, 驱动部包括滑板或冰刀或滚轮。

[0013] 可选的, 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 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 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 驱动部的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倾斜设置 。

[0014] 可选的, 驱动滑行状态下, 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相互垂直或倾斜。

[0015] 可选的,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转动连接, 以便能够调整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

[0016] 可选的, 运动机构包括框架, 主滑行部包括支架, 支架与框架通过第一转轴转 动连接。 可选的, 还包括支承架, 支承架的一端与支架固接, 另一端通过第一 转轴与框架转动连接; 框架具有螺栓孔, 还包括与螺栓孔配合的螺栓, 螺栓旋 入螺栓孔后能够压抵支承架。

[0017] 可选的, 还包括驱使部件, 驱使部件用于驱动框架相对支架转动。 可选的, 驱使部件包括第一主动轮、 第一从动轮和张紧于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 的皮 带或链条; 第一主动轮与支架转动连接, 第一从动轮与框架固接, 且第一从动 轮与第一转轴同轴设置。 可选的, 驱使部件还包括把手, 把手与第一主动轮固 接, 第一主动轮通过把手与支架转动连接。

[0018] 可选的, 运动机构与驱动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以便调节驱动端与主滑 行部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来调整驱动速比, 或者, 将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 行端之间的角度调整到平行来降低滑行工具的 惯性滑行阻力。 [0019] 可选的, 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 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 直, 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 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 相互倾斜。

[0020] 可选的, 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 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 斜, 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 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 相互垂直。

[0021]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滑行工具, 包括主滑行部和驱动装置;

[0022] 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和与运动机构连接的驱 动部;

[0023] 驱动部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

[0024] 运动机构能够带动驱动端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 移动, 以便驱动主滑行部滑行;

[0025] 驱动端与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倾斜设置, 驱动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运动的运 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或垂直, 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 动部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 或垂直。

[0026] 可选的, 在驱动的过程中, 驱动部能够向其驱动端的延伸方向滑行。

[0027] 可选的, 驱动部包括滑板或冰刀或滚轮。 可选的,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 位置相对固定。 可选的,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连接杆连接, 连接杆的一端 与主滑行部固定连接, 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于运动机构。 可选的, 驱动装置还 包括驱动源和传动部件, 传动部件连接于驱动源和运动机构之间。 可选的, 传 动部件包括齿轮组件, 其输入端齿轮与驱动源连接, 其输出端齿轮与运动机构 传动连接。 可选的, 传动部件还包括第二主动轮、 第二从动轮、 张紧于第二主 动轮和第二从动轮的皮带或链条, 其中, 输入端齿轮与第二从动轮固接, 第二 主动轮与驱动源连接。 可选的,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其转动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 第一转轴上套设有一个中间齿轮, 输入端齿轮 与中间齿轮卩齿合, 输出端齿轮也与中间齿轮 P齿合。 可选的, 还包括支承架, 支 承架的第一端与主滑行部的支架固接, 其第二端与运动机构的框架转动连接; 第一转轴与支承架的第二端转动连接。 可选的, 中间齿轮固套于第一转轴或者 转动套设于第一转轴。 可选的,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其转动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 第一转轴上固套有两个平行设置的中间齿轮, 两中间齿轮中, 一者与输入端齿轮啮合, 另一者与输出端齿轮啮合。 可选的,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其转动中心线平行于竖直方向; 传动部件包括固套于第一转轴的两个平行设置 的中间齿轮, 两中间齿轮中 者与驱动源传动连接, 另一者与运动机构传动连接。 可选的, 主滑行部具体为 板状结构或冰刀状, 主滑行部的滑行端包括第一滑行端段和第二滑 行端段, 第 一滑行端段与主滑行部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 角过渡, 第二滑行端段与主滑行 部的侧面圆角过渡。 可选的, 第一滑行端段位于主滑行部的后部, 第二滑行端 段位于主滑行部的前部。 可选的, 第一滑行端段的长度小于第二滑行端段的长 度。 可选的, 主滑行部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侧向滑行板, 侧向滑行板向外侧倾 斜。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有益效果

[002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行工具, 该滑行工具的滑行模式多样, 能够满足实 际滑行的不同需求, 以提高滑行工具的适用性; 或者, 本发明提供的滑行工具 , 通过运动机构带动驱动部的驱动端抵接冰面或 雪地移动来驱动主滑行部滑行 , 其中, 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 这样, 在实际滑行时 可根据滑行需求改变运动机构与主滑行部之间 的相对位置, 以根据实际滑行需 求来调节主滑行部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带动驱 动端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 方向之间的角度, 以使滑行工具能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滑行需求。

对附图的简要说明

附图说明

[0029] 图 1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一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0030] 图 2为图 1所示滑行工具另一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1] 图 3为图 1所示滑行工具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 4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二实施例的局部 构示意图;

[0033] 图 5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一 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 [0034] 图 6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二 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 [0035] 图 7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三 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简示图; [0036] 图 8为图 7所示主滑行部另一角度的结构简示图;

[0037] 图 9为具体实施例中侧向滑行板的局部示意图;

[0038] 图 10为具体实施例中转向滑行板的结构简示图;

[0039] 图 11为具体实施例中另一转向滑行板的结构简示 ;

[0040] 图 12为图 1所示滑行工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 13为图 12中所示运动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 14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三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0043] 图 15为图 14所示滑行工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省去了主滑行部的结 构;

[0044] 图 16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四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0045] 图 17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五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0046] 图 18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六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0047] 图 19图 18中所示驱动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48] 其中, 图 1至图 19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之间的 -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0049] 运动机构 10, 框架 11, 立板 111, 横板 112, 第一连杆 12, 第二连杆 13 , 第三连 杆 14, 第四连杆 15 , 第五连杆 16 , 第六连杆 17 , 第七连杆 18 ; 主皮带轮 191, 从 动皮带轮 192; 驱动部 20, 驱动端 20a; 主滑行部 70, 第一滑行端段 70a, 第二滑 行端段 70b, 支架 71, 侧向滑行板 72, 内凹面 721, 支座 73, 转动轴 74, 限位件 7 5 , 弹性部件 76; 驱使部件 80, 把手 81, 第一主动轮 82, 第一从动轮 83 ; 输入端 齿轮 91, 输出端齿轮 92, 中间齿轮 93、 93a、 93b, 支承架 94, 上耳板 941, 下耳 板 942, 弯折板 943, 第一转轴 95, 第二转轴 96, 第三转轴 97, 第二从动轮 98 ; 转向滑行板 100, 部分段 100a, 转向轴 101, 侧置滑行板 102; 螺栓 110; 连接杆 12 0、 120’; 连接管 103, 连接柱 21。

发明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50]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 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 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51] 请参考图 1至图 3 , 图 1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一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图 2 为图 1所示滑行工具另一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 3为图 1所示滑行工具再一角 度的结构示意图。

[0052]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中所述的倾斜设置不包括两者垂直的情形 。

[0053] 本实施例中, 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 70和驱动装置。

[0054] 其中, 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 10和与运动机构 10连接的驱动部 20; 驱动部 20具 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 20a。

[0055] 运动机构 10能够带动驱动部的驱动端 20a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 以便驱动 主滑行部 70滑行。

[0056] 还需要说明的是, 在驱动过程中, 当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 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处于相互倾 或垂直的状态, 并且当驱 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为倾斜的时候, 驱动部 20在冰面上会 向其驱动端 20a的延伸方向滑行; 主滑行部 70是向其滑行端的延伸方向滑行。

[0057] 具体的方案中, 驱动部 20为滑板结构或者冰刀结构或者驱动部 20为安装滚轮的 结构。

[0058] 其中, 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以便于调节运动机 构 10带动驱动端 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 部 70的滑行端之 间的角度;

[0059] 同时, 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件 2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以使驱动端 20a与运动 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处于垂直状 或者具有设 定角度的倾斜状态; 或者, 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 2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 20a之间的 角度能够调整到倾斜或垂直。

[0060] 可以理解, 当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件 2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时, 驱动端 20a与 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之间的角度 置关系 为固定不可变的; 同样可以理解, 当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件 20之间的相对位置 能够调整时, 在调整过程中不排除能够将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 轨迹所在的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 20a调整为平行的状态。

[0061] 优选的, 驱动端 20a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 向相互垂直。

[0062] 优选的, 驱动端 20a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 向相互垂直, 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 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

[0063] 优选的, 驱动端 20a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 向相互倾斜, 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 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

[0064] 本发明提供的滑行工具, 其主滑行部 70的滑行依靠的是驱动端 20a抵接冰面或 雪地移动时产生的驱动力, 其中, 具有驱动端 20a的驱动部 20的移动由运动机构 1 0带动; 故, 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 以及驱动部 20在运动机构 10带动下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 20a、 主滑行部 70的 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位置关系为影响主滑行部 70滑行方式的主要因素; 该滑行工 具的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调整, 从而在实际滑行时, 可 根据滑行需要来改变驱动端 20a在运动机构 10带动下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 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和 /或, 改变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滑行端之 间的角度, 从而改变滑行模式, 使滑行工具更能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滑行需求。

[0065] 比如, 在运动机构 10动作的同一运动周期内, 驱动端 20a移动而带动主滑行部 7 0滑行的距离根据三者(驱动端 20a、 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 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 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的角度的 同而不同, 具体表现为: 在运 动机构 10动作的同一运动周期内, 当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 调整至驱动部 20在运动机构 10带动下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 70 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为倾斜或垂直, 驱动端 20a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 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或倾斜时 , 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 端之间的夹角越小或越趋向于平行(不包括平 行), 主滑行部 70的滑行距离越长。

[0066] 具体的方案中, 通过调整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的相对位置, 可使得驱动部 20的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处于相互倾斜状态或者垂直状态或 相互 平行状态或者改变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倾斜角度。

[0067] 这里, 驱动滑行状态指的是, 运动机构 10驱动驱动部 20动作, 进而带动主滑行 部 70滑行的状态; 相对地, 运动机构 10不动作时还存在惯性滑行状态。

[0068] 为了实现变速效果, 可通过调整使驱动部 20的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 端相互倾斜设置, 在驱动滑行状态下, 两者之间的夹角大小决定变速程度。

[0069] 当然, 实际中, 也可使驱动部 20的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相互平行 , 在该状态下, 可以理解, 驱动部 20实际上不起到驱动主滑行部 70滑行的作用 , 但是, 整个滑行工具可依靠惯性滑行, 此时, 能够降低滑行阻力; 另外, 从 该平行状态下, 有两个夹角方向可供选择来调整驱动部 20的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 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能够起到使滑行工具在前进或倒退的驱动状态 相互 切换的作用(类似于车辆的前进挡和后退档的 切换); 在驱动过程中能够起到使滑 行工具倒退或前进的作用。

[0070] 实际中, 也可使驱动部 20的驱动端 20a与驱动部 20在运动机构 10带动下的运行 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垂直, 驱动部 20在运动机构 10带动下的运行轨迹所在 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相互平行。

[0071] 具体的方案中, 运动机构 10可与主滑行部 70转动连接, 通过转动来调整两者之 间的位置关系。 当然, 可以理解, 实际中除了转动外, 也可以选择其他连接方 式来实现两者的位置调整。

[0072] 具体的, 运动机构 10包括框架 11, 主滑行部 70包括支架 71, 框架 11与支架 71通 过第一转轴 95转动连接, 以实现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的转动连接。

[0073] 具体地, 支架 71上固接有支承架 94, 第一转轴 95穿过支承架 94和框架 11上对应 的安装孔, 支承架 94和框架 11均与第一转轴 95转动连接。

[0074] 为方便调整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 该滑行工具还可设有驱 使部件 80, 其用于驱动框架 11相对支架 71转动。 具体的方案中, 驱使部件 80包 括把手 81、 与把手 81固接的第一主动轮 82、 第一从动轮 83和张紧于第一主动轮 8 2和第一从动轮 83的皮带或链条(图中未标示)。 其中, 把手 81与第一主动轮 82可 通过固定轴固定, 该固定轴与主滑行部 70的支架 71转动连接, 也就是说, 在旋 转把手 81时, 可带动第一主动轮 82相对支架 71旋转; 其中, 第一从动轮 83与连 接于运动机构 10的框架 11固接, 且第一从动轮 83与第一转轴 95同轴设置。 这样 , 旋转把手 81, 第一主动轮 82同步转动, 通过皮带或链条传动而带动第二从动 轮 83转动, 从而带动运动机构 10绕第一转轴 95转动, 进而改变运动机构 10与主 滑行部 70、 以及与运动机构 10连接的驱动部 2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 系, 也就改变了驱动部 20的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以及驱 动端 20a在运动机构 10驱动下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 70滑行端之间 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 实际中不设置把手 81, 使第一主动轮 82直接与支架 71 转动连接也是可行的, 只是相对来说, 操作没有设置把手 81的方便。 具体的方 案中, 驱动装置还包括驱动源和传动部件, 其中, 传动部件连接于驱动源和运 动机构 10之间。

[0075] 具体地, 传动部件包括与驱动源连接的第二主动轮(图 中未示出)、 第二从动轮 98、 张紧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 98的皮带或链条。

[0076] 传动部件还包括齿轮组件, 如图 1和图 2所示, 该方案中, 齿轮组件包括输入端 齿轮 91、 一个中间齿轮 93和输出端齿轮 92; 其中, 输入端齿轮 91与第二从动轮 9 8固接, 输出端齿轮 92与运动机构 10固接, 输入端齿轮 91和输出端齿轮 92均与中 间齿轮 93啮合。

[0077] 工作时, 通过驱动源带动第二主动轮旋转, 通过皮带或链条传动带动第二从动 轮 98旋转, 因输入端齿轮 91与第二从动轮 98固接, 所以第二从动轮 98旋转时同 步带动输入端齿轮 91旋转, 输入端齿轮 91通过中间齿轮 93带动输出端齿轮 92转 动, 进而带动运动机构 10运动。

[0078] 该方案中, 运动机构 10具体为连杆结构的形式, 运动机构 10的各连杆相互动作 , 最终带动驱动部 20动作。

[0079] 如图所示, 具体地, 传动部件还包括支承架 94, 支承架 94的第一端与主滑行部 70的支架 71固接, 第二端与运动机构 10的框架 11转动连接。

[0080] 具体地, 支承架 94的第二端包括上耳板 941和下耳板 942, 两者的位置上下对应 , 上耳板 941和下耳板 942之间插装有可转动的第一转轴 95 , 也就是说, 第一转 轴 95可相对支承架 94转动, 其中, 中间齿轮 93套设于第一转轴 95 , 具体设置时 , 中间齿轮 93可与第一转轴 95相对固定, 也可相对第一转轴 95转动。

[0081] 在上耳板 941和下耳板 942之间还设有弯折板 943 , 该弯折板 943上插装有可转动 的第二转轴 96 , 第二转轴 96的一端与第二从动轮 98固接, 另一端与输入端齿轮 9 1固接。

[0082] 具体地, 运动机构 10的框架 11上插装有可转动的第三转轴 97 , 第三转轴 97的一 端与运动机构 10的输入端连杆固接, 另一端与输出端齿轮 92固接。

[0083] 其中, 输入端齿轮 91、 输出端齿轮 92和中间齿轮 93均为锥齿轮, 当然也可以为 其他形式的齿轮, 只要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

[0084] 可以理解, 上述只是传动部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 实际中, 设于驱动源和运动 机构 10之间的传动部件可以有多种形式, 在上述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作出 其他变换。

[0085] 该方案中, 因只有一个中间齿轮 93 , 输入端齿轮 91和输出端齿轮 92均与该中间 齿轮 93H齿合, 受输入端齿轮 91和输出端齿轮 92各自与中间齿轮 93H齿合范围的限 制, 对运动机构 10相对主滑行部 70转动的动作范围构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0086] 为避免上述情况, 可以对上述齿轮组件作出改进。 具体请参考图 4, 图 4为本发 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 图。

[0087] 与前述实施例相比, 本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对齿轮组件做了改进, 其他基本结 构未变。

[0088] 该实施例中, 齿轮组件包括输入端齿轮 91、 输出端齿轮 92和两个中间齿轮 93a 、 93b。 如图所示, 两个中间齿轮 93a、 93b上下固套于第一转轴 95 , 其中, 输入 端齿轮 91与中间齿轮 93a啮合, 输出端齿轮 92与中间齿轮 93b啮合, 因为两个中间 齿轮 93a、 93b固套于第一转轴 95, 输入端齿轮 91带动中间齿轮 93a转动的同时, 中间齿轮 93b和第一转轴 95也一起转动, 从而带动输出端齿轮 92转动, 继而带动 运动机构 10动作。 这样设置, 输入端齿轮 91和输出端齿轮 92分别与不同的中间 齿轮啮合, 不会发生干涉, 可以使运动机构 10相对主滑行部 70转动有更大的动 作范围, 使滑行工具是适应性更广。

[0089] 另外, 驱动装置的传动部件的齿轮组件还可仅包括固 套于第一转轴 95的两个平 行设置的中间齿轮 93a、 93b, 两个中间齿轮 93a中, 一者与驱动源连接, 另一者 与运动机构 10传动连接, 也就是说, 驱动源直接驱动中间齿轮 93a或 93b动作, 可 以省去前述方案中的第二主动轮、 第二从动轮 98及张紧于两者的皮带或链条, 以及输入端齿轮 91 ; 这样设置, 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 也能够使驱动装置的 结构更紧凑。

[0090] 可以理解, 实际设置时, 驱动装置的传动部件也可仅包括上述提及的输 出端齿 轮 92, 如果结构空间及实际情况允许, 驱动源可直接与输出端齿轮 92传动连接

[0091] 上述图 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 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 20之间相对固定, 实际设 置时, 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 20之间也可以设为位置可相对调整的结构, 这样, 也能够调节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端 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 2 0a之间的角度, 和 /或, 调节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0092] 也就是说, 为实现调节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端 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 方向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和 /或, 调节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 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可以将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设为可调 状态, 具体形式如上所述, 也可以将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 20之间的相对位置设 为可调状态, 或者将上述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 及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 20 均设为角度位置可调状态。

[0093] 前面已详述了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相对角度位置可调的实施方式, 下 面介绍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 20之间相对位置可调的实现方式。

[0094] 请参考图 18和图 19, 具体的方案中, 驱动部 20与运动机构 10之间也为转动连接 , 驱动部 20的连接柱 21插装在运动机构 10的连接管 103内, 可通过相互转动来调 整运动机构 10与驱动部 20之间的相对位置, 进而调整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 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连接管 103和连接柱 21可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 或者其他固 定方式, 例如可以在连接管 103的管壁上开设螺丝孔, 用顶螺丝的方式加以固定 连接管 103和连接柱 21。

[0095] 具体的方案中, 驱动部 20为安装有滚轮的结构, 滚轮的底端为驱动端 20a, 滚 轮滚动的方向为驱动端方向或驱动端延伸方向 。

[0096] 为了实现变速效果, 当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端 2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 方向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为垂直或倾斜, 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端 2 0a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驱动端 20a之间的角度为垂直或倾斜, 可通 过调整使驱动部 20的驱动端 20a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角度, 在驱动滑行 状态下, 两者之间的夹角大小决定变速程度。

[0097] 当滑行工具依靠惯性滑行时, 如果把驱动端 20a和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之间的 角度调整到平行的状态, 可以降低滑行阻力。

[0098] 请参考图 5 , 图 5为图 1所示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一种具体实施 的结构简 示图。

[0099] 该实施例中, 主滑行部 70具体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 其与支架 71固接, 主滑行 部 70的滑行端包括第一滑行端段 70a和第二滑行端段 70b, 其中, 第一滑行端段 70 a与主滑行部 70的侧面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 第二滑行端段 70b与主滑行部 70的 侧面圆角过渡。 这样设置, 第二滑行端段 70b向侧向滑行的阻力小, 第一滑行端 段 70a侧向滑行阻力大, 转向时会以第一滑行端段 70a为圆心, 方便转向。

[0100] 具体的方案中, 第一滑行端段 70a位于主滑行部 70的后部, 第二滑行端段 70b位 于主滑行部 70的前部, 这样设置, 滑行工具在转向时, 转向阻力小。

[0101] 优选的, 主滑行部 70的前端面圆角过渡。

[0102] 当然, 实际设置时, 第一滑行端段 70a也可位于前部或中部位置, 其余位置为 第二滑行端段 70b。

[0103] 具体地, 第一滑行端段 70a的长度较短设置, 第二滑行端段 70b的长度较长设置 , 两者的比例可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

[0104]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前、 后以主滑行部 70的滑行方向为基准定义, 下文涉及 前、 后的方位词也均是以主滑行部 70的滑行方向为基准定义, 不再赘述。

[0105] 请参考图 6 , 图 6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二 具体实施例的结 构简示图。

[0106] 该实施例中, 主滑行部 70也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

[0107] 该实施例中, 主滑行部 70的两侧均固接有侧向滑行板 72, 侧向滑行板 72向外侧 倾斜。 当然, 只在主滑行部 70的一侧固接侧向滑行板 72也可。

[0108] 进一步的, 侧向滑行板 72的滑行端不高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 这样设置, 在 转向时, 侧向滑行板 72可以更好地起到转向中心的作用, 防止侧滑。

[0109] 更进一步的, 侧向滑行板 72靠近主滑行部 70的后端设置。 这样, 滑行工具转向 时, 有利于减小转向阻力。 当然, 将侧向滑行板 72靠近主滑行部 70的前端或中 间位置设置也是可行的。

[0110] 优选的, 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与主滑行部 70的侧面圆角过渡, 侧向滑行板 72可 以起到转向时转动中心的作用。

[0111] 具体地, 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的结构设计可与上述主滑行部 70的第一实施例类 似, 以进一步减小转向的滑行阻力, 这里不再赘述。

[0112] 具体的方案中, 侧向滑行板 72可以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 转向时, 若侧 向滑行板 72的滑行端与冰面或雪地抵住, 因其具有弹性, 侧向滑行板 72的滑行 端会向下移动, 以增加侧向滑行阻力, 能够防止侧滑, 或者, 能够使转向时以 侧向滑行板 72的滑行端为圆心转向。

[0113] 请参考图 7和图 8 , 图 7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的主滑行部的第三 具体实施 例的结构简示图; 图 8为图 7所示主滑行部另一角度的结构简示图。

[0114] 该实施例中, 主滑行部 70也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 且在主滑行部 70的两侧也均 设置有侧向滑行板 72, 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 侧向滑行板 72与主滑行部 7 0转动连接, 以使侧向滑行板 72的滑行面能够上下移动或者调整侧向滑行板 72的 滑行面与冰面或雪地之间的压力; 当主滑行部 70侧滑的时候, 侧向滑行板 72的 滑行端会与冰面抵住, 侧向滑行板的滑行端可向下移动, 与冰面或雪地的阻力 更大, 起到防止侧滑, 或防止转向时转动中心偏离的作用。 具体地, 如图 7和图 8所示, 在主滑行部 70侧面的后端设置两个位置相对的支座 73 , 两支座 73内可转 动地插装有转动轴 74, 侧向滑行板 72与转动轴 74固接, 这样, 侧向滑行板 72可 随转动轴 74的转动靠近主滑行部 70或远离主滑行部 70, 从而调节侧向滑行板 72 向外侧倾斜的角度, 也就是改变侧向滑行板 72的滑行端相对主滑行部 70的上下 位置。

[0115] 可以理解, 实际滑行中, 侧向滑行板 72向外倾斜程度的调节为被动调节, 侧向 滑行板 72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后, 根据转向的情形, 受阻力的影响, 可使侧向滑 行板 72被动地转动, 以适应不同的转向需求。

[0116] 需要指出的是, 图示方案中, 侧向滑行板 72设置在主滑行部 70的后端, 实际中 也可其前端或中部或其余位置。 实际设置时, 也可仅在主滑行部 70的一侧设置 侧向滑行板 72。 [0117] 具体的方案中, 在侧向滑行板 72与主滑行部 70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 76, 以使侧 向滑行板 72与主滑行部 70的角度保持在预设角度或使主滑行部 70的滑行面压向 冰面或雪地。

[0118] 可以理解, 该预设角度使得侧向滑行板 72在滑行工具转向时能够很好地发挥作 用, 其具体设定值根据滑行工具的自身结构和实际 运行需求来设定。 当滑行过 程中, 侧向滑行板 72相对主滑行部 70转动后, 该弹性部件 76还具有使侧向滑行 板 72复位的作用, 或者给予侧向滑行板 72的滑行面一个压向冰面或雪地的力。

[0119] 具体地, 该弹性部件 76可以为扭簧, 结构简单, 使用可靠。

[0120] 具体的方案中, 在侧向滑行板 72和主滑行部 70之间还设有限位件 75, 以限制侧 向滑行板 72向内转动的角度, 也就是限制侧向滑行板 72靠近主滑行部 70转动的 角度, 以防止侧向滑行板 72转动到与主滑行部 70平行的位置, 而无法起到相应 的作用。

[0121] 如图 8所示, 具体地, 限位件 75可以为设置在支座 73内侧的挡块, 当侧向滑行 板 72向内转动, 与挡块发生干涉时, 将不能继续向内转动。

[0122] 上述带有侧向滑行板 72的主滑行部 70的各实施例中, 在主滑行部 70的两侧均设 有侧向滑行板 72, 可以理解, 实际设置时, 只在主滑行部 70的一侧设置侧向滑 行板 72也是可行的。

[0123] 优选的, 上述带有侧向滑行板 72的主滑行部 70的各实施例中, 侧向滑行板 72的 滑行端与侧向滑行板 72的前端面和 /或后端面圆角过渡, 以减小侧向滑行板 72向 前或向后的滑行阻力。

[0124] 优选的, 上述带有侧向滑行板 72的主滑行部 70的各实施例中, 侧向滑行板 72的 滑行端面为内凹面 721, 可参考图 9理解, 这样设置, 向侧向滑行的阻力大, 使 滑行工具不容易横向打滑, 而且如果碰到人身体伤害小一些。

[0125] 上述各实施例中, 主滑行部 70的主体为板状结构或冰刀状, 可以理解, 实际设 置时, 也可将主滑行部 70设置轮子。

[0126] 滑行工具除设置主滑行部 70外, 还可以设置位于主滑行部 70前面的转向滑行板 100, 通常, 转向滑行板 100通过转向轴 101与滑行工具的主体骨架转动连接。

[0127] 进一步的, 转向轴 101大致位于转向滑行板 100的中部, 也就是说, 转向滑行板 100的转向轴线位于其中部。

[0128] 参考图 10, 图 10为具体实施例中转向滑行板的结构简示图。

[0129] 具体的方案中, 转向滑行板 100的滑行端的部分段 100a与转向滑行板 100的侧面 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 其余段与转向滑行板 100的侧面圆角过渡, 可以理解, 与侧面呈直角或锐角或钝角过渡的滑行端段相 当于靠近转向滑行板 100的转向轴 线设置, 也即大致位于转向轴 101的下方。 图示方案中, 该部分段 100a位于转向 滑行板 100的滑行端的中部位置, 实际设置时, 该部分段 100a也可以位于靠前或 靠后或其他的位置。

[0130] 参考图 11, 进一步地, 在转向滑行板 100的一侧或两侧也可设置向外侧倾斜的 侧置滑行板 102。

[0131] 进一步地, 侧置滑行板 102的滑行端不高于转向滑行板 100的滑行端 41。

[0132] 进一步地, 侧置滑行板 102靠近转向滑行板 100的中部设置, 也就是说, 侧置滑 行板 102大致位于转向轴 101的下方。

[0133] 进一步地, 侧置滑行板 102也可以与转向滑行板 100转动连接设置, 具体方式可 以如前述侧向滑行板 72与主滑行部 70的转动连接设置方式, 其余设置也可类似 设置。

[0134] 请一并参考图 12和图 13, 图 12为图 1所示滑行工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 13为图 12中所示运动机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135] 图 12和图 13中示出了运动机构 10为连杆形式的一种具体实施例, 可以理解, 该 运动机构 10可以与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主滑行部 70及相关部件结合应用。

[0136] 图示方案中, 运动机构 10的框架 11大体呈平放的 T字形结构, 具体包括立板 11 1和与立板 111连接的横板 112, 其中, 立板 111的两端向同侧弯折形成折板, 前 述支承架 94的上耳板 941和下耳板 942分别与两折板配合, 具体地, 第一转轴 95 依次穿过位于上侧的折板、 上耳板 941、 下耳板 942和位于下侧的折板, 使框架 1 1与支承架 94转动连接。

[0137] 运动机构 10的连杆结构主体包括第一连杆 12、 第二连杆 13、 第三连杆 14、 第四 连杆 15、 第五连杆 16、 第六连杆 17和第七连杆 18 ; 其中, 第四连杆 15和第七连 杆 18为三角形结构。 其中, 第一连杆 12的一端与框架 11的立板 111转动连接, 具 体地, 第一连杆 12的一端通过前述第三转轴 97与立板 111转动连接, 也就是说, 第三转轴 97的一端固接的是第一连杆 12, 当动力传递至与第三转轴 97固接的输 出端齿轮 92后, 带动第三转轴 97转动的同时, 带动第一连杆 12转动, 从而带动 整个连杆结构动作。 第二连杆 13和第三连杆 14的一端均与第一连杆 12的另一端 转动连接, 第二连杆 13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 15的一角转动连接, 第四连杆 15的 另两个角分别与第五连杆 16的一端、 第六连杆 17的一端转动连接, 第五连杆 16 的另一端、 第六连杆 17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七连杆 18的两个角转动连接, 第七连 杆 18的第三个角与驱动部 20固接。 第三连杆 14的另一端与第七连杆 18的一角转 动连接, 其转动连接中心与第六连杆 17与第七连杆 18的转动连接中心相同, 也 就是说, 第三连杆 14与第六连杆 17与第七连杆 18的同一位置转动连接。 同时, 横板 112的端部还与第四连杆 15和第六连杆 17的转动连接点转动连接。 如上设置 后, 驱动源通过传动部件传递至与第一连杆 12固接的第三转轴 97 , 第一连杆 12 绕第三转轴 97的轴线转动, 其另一端的运动轨迹为圆形, 在第一连杆 12转动过 程中, 带动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杆 13和第三连杆 14动作, 可以理解, 因第四 连杆 15还与框架 11的横板 112转动连接, 所以在连杆结构动作过程中, 第四连杆 1 5 与横板 1 12 转动连接的角部的位置保持不变; 在连杆结构的带动下, 驱动部 20 实现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动作。

[0138] 图 12和图 13示例性地给出了运动机构 10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 可以理解, 实际 设置时, 连杆结构也可为其他形式, 不局限于图中所示。

[0139] 前述各实施例中, 运动机构 10具体为连杆结构的形式, 可以理解, 运动机构 10 的结构形式不限于连杆结构, 比如也可为皮带传动的结构形式, 或其他结构形 式, 只要能够带动驱动部 20运动实现对主滑行部 70的驱动即可。

[0140] 请参考图 14和图 15, 图 14为本发明提供滑行工具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 图, 图 1 5 为图 14 所示滑行工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省去了主滑行部的结构

[0141] 与前述图 1-3所示的实施例相比, 该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 取消了驱使部件 8

0, 以及运动机构 10的主体为皮带传动结构。

[0142] 如图 14所示, 运动机构 10的框架 11与主滑行部 70的支架 71之间的转动连接方式 与前述实施例所介绍一致。

[0143] 支架 71还固接有支承架 94, 支承架 94的第一端与支架 71固接, 第二端与框架 11 通过第一转轴 95转动连接。 框架 11上还具有螺栓孔, 该螺栓孔对应配合有螺栓 1 10, 在调整好位置后, 可以将螺栓 110旋入该螺栓孔直至螺栓 110压抵支承架 94 , 从而限定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

[0144] 这样, 可以在每次滑行前, 人为转动框架 11或支承架 94, 使其绕第一转轴 95转 动, 以调整主滑行部 70和运动机构 10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调整好后, 用螺栓 110 进行定位, 以防止滑行过程中, 主滑行部 70与运动机构 1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0145] 该实施例中, 运动机构 10的主体为皮带传动结构, 具体如图 15所示, 包括两个 皮带轮和张紧于两个皮带轮之间的皮带, 其中, 一个皮带轮与驱动源连接, 作 为主皮带轮 191, 另一个皮带轮为从动皮带轮 192, 驱动部 20连接于皮带, 在皮 带传动的过程中随之在前后方向或者前后方向 和上下方向上动作。

[0146] 图示方案中, 驱动源及连接于驱动源和皮带传动结构之间的 传动部件与前述第 一实施例所述一致, 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 传动部件如前所述也可有多种 变换形式。

[0147] 如图 15所示, 两个皮带轮分别通过转轴与框架 11的两端部转动连接, 当然, 作 为主皮带轮 191的转轴上固设有前述提及的输出端齿轮 92, 以在输出端齿轮 92传 递的动力下转动。

[0148] 上述各实施例中, 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整, 实际设 置时, 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是固定不变的。

[0149] 请参考图 16, 图 16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四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0150] 该滑行工具包括主滑行部 70和驱动装置, 其中, 驱动装置包括运动机构 10和与 运动机构 10连接的驱动部 20, 驱动部 20具有能够与冰面或雪地抵接的驱动端 20a

[0151] 运动机构 10能够带动驱动端 20a与冰面或雪地抵接并移动, 以便驱动主滑行部 7

0滑行。

[0152] 该实施例中, 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 并配置成: 驱动 端 20a的延伸方向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倾斜设置, 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 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相互倾斜设置。

[0153] 驱动端 20a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 斜或垂直。

[0154] 优选的, 驱动端 20a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 向相互垂直。

[0155] 其中, 主滑行部 70的主要结构设置方式可以为前述提及的任一 施例, 此处不 再重复。

[0156] 图示方案中, 运动机构 10具体为皮带传动结构, 运动机构 10与主滑行部 70通过 连接杆 120连接, 连接杆 120的一端与主滑行部 70固定连接, 另一端固定于运动 机构 10上位置不变化的部件上。

[0157] 其中, 连接杆 120呈折弯结构, 包括两段, 其中第一连接杆段与主滑行部 70的 支架固定连接, 且第一连接杆段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相互平行, 第二连接杆 段与第一连接杆段存在一定的倾斜夹角, 第二连接杆段固接于运动机构 10, 且 第二连接杆段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 垂直, 这样设置后, 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即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 运行轨迹所在平行相互倾斜设置, 其倾斜程度与前述第二连接杆段和第一连接 杆段之间的倾斜夹角相关, 实际设置时可根据需要来确定。

[0158] 请参考图 17 , 图 17为本发明所提供滑行工具第五实施例的结构 意图。

[0159] 与前述图 16所示实施例相比, 该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 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相互垂直设置, 驱动端 2 0a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互倾斜。

[0160] 如图 17所示, 运动机构 10和主滑行部 70之间也通过连接杆 120’连接以限定两者 之间的相对位置。

[0161] 其中, 连接杆 120’呈直线形结构, 连接杆 120’的一端与主滑行部 70的支架固定 连接, 且其延伸方向平行于主滑行部 70的滑行端, 连接杆 120’的另一端固接于运 动机构 10, 显然, 也与运动机构 10上位置不变化的部件固接, 且其延伸方向与 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相垂直, 这样, 主滑 行部 70的滑行端也与运动机构 10带动驱动部 20运动的运行轨迹所在平面或方向 相垂直。

[0162] 需要说明的是, 运动机构还可以是其他多种形式, 例如往复运动机构等。

[0163]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滑行工具进行了详 细介绍。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 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 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 这些 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