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Sign Up| Help| Contact|

Patent Searching and Data


Title:
CARRIER AND STRAP GUIDANCE MECHANISM THEREOF
Document Type and Number:
WIPO Patent Application WO/2024/054160
Kind Code:
A1
Abstract:
The present disclosure provides a carrier. The carrier comprises a box body,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 bottom and a peripheral wall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an accommodation space being defined by the bottom and the peripheral wall; a support device, which supports the box body and comprises a first support, the first support being combined with the box body and being arranged around the peripheral wall of the box body; and a strap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a strap body, the strap body being separably connected to the first support. The present disclosure further provides a strap guidance mechanism.

More Like This:
Inventors:
GUO ZHENGWEN (CN)
CHEN YINGZHONG (CN)
ZHU WANQUAN (CN)
Application Number:
PCT/SG2023/050611
Publication Date:
March 14, 2024
Filing Date:
September 08, 2023
Export Citation:
Click for automatic bibliography generation   Help
Assignee:
JANI INT PTE LTD (SG)
International Classes:
B60N2/28; A01K1/02; A47D13/02
Foreign References:
US5540365A1996-07-30
FR2789642A12000-08-18
US5277148A1994-01-11
US20160057968A12016-03-03
CN101386275A2009-03-18
CN102848940A2013-01-02
CN102336154A2012-02-01
GB2326101A1998-12-16
CN107410083A2017-12-01
US20210127627A12021-05-06
CN107637531A2018-01-30
Attorney, Agent or Firm:
CHANG, Jian Ming (SG)
Download PDF:
Claims:
权利要求

1.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 具有底部及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 所述底部与所述周壁限定一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 , 支撑所述箱体,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 述箱体并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 以及 带组件 , 包括具有至少两个端部的带体, 所述至少两个端部能分离地连接于所述 第一支架。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还包括: 第一连接 器,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与对应设置在所述带体上的第二连接器能 分离地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 组件包括用以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 所述背带的带体具有两个端部, 所述 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以及 所述第 一支架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器, 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 相对两个短边, 并分别与设置在所述两个端部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 组件包括用以与车辆座椅配合的固定绳, 所述固定绳的带体上设置有两个 所述第二连接器; 以及 所述第 一支架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器, 对称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长 边, 并分别与所述固定绳的两个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固定绳的带体具有两个端部, 每个所述端部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6.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固定绳的带体呈 Y字型并具有一第一端部和两个第二端部, 所述第一端部与 车辆座椅配合, 以及所述两个第二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7. 根据权利要求 2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 述第二连接器之一者为卡合环, 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另一者为卡合钩。

8. 根据权利要求 2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 装置还包括: 至少两个第二支架, 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 轴方向彼此分离设置, 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 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 以及 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邻近于所述第二支架处 。

9. 根据权利要求 2至 6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66 箱体 的周壁外侧上设置有用以容置且定位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定位槽, 以避免所述 第一连接器过度移动; 和 /或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用 以避免所述第一连接器过度移动的定位凸起。

10.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体的至少两个端部以绕设 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

11.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 限定一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 , 包括第一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所述箱体的周壁 设置; 以及 配合件 , 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相对两侧, 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 用以与 调整带组件连接, 所述调整 带组件包括连接系带和设置于所述连接系带的一端的连接件, 所述连接 系带的该端通过连接件与配合件连接, 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车辆座椅。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两 个短边侧, 并且每个所述短边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配合件。

13. 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两 个长边侧, 并且每个所述长边侧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配合件。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长边侧上相对于所述 长边侧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所述配合件。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载具以短边抵靠所述车辆座椅放置时, 所述调整带组件连接在靠近所述车 辆座椅的配合件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

16.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载具以短边抵靠所述车辆座椅放置时, 所述调整带组件的一端连接于远离 所述车辆座椅的配合件, 且另一端从位于所述中心线处的把手与所述箱体之间穿过并 连接到所述车辆座椅。

17. 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把手 ,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把手的枢转轴下方; 和 /或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长边侧 的中心线上。

18. 根据权利要求 11至 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还 包括: 至少两个第二支架, 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设置, 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 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 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 以及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的邻近于所述第二支架处。

67

19.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 限定一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 , 至少部分环绕并支撑所述箱体; 固定带组件, 包括带体、 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所述带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连 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 所述带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箱体远离所述车 辆座椅的靠背的一侧绕过所述箱体 的底部, 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 别与所述车辆座椅连接, 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

20. 根据权利要求 1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还包括: 至少一带 引导机构, 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和 /或所述箱体上, 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 过, 以使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载具之间具有至少一个连接点。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 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所 述箱体的周壁设置, 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 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 箱体的周壁的一侧沿所述箱体 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 另一侧;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所述车辆座椅上,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 和 /或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远离 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

22. 根据权利要求 2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带 引导机构包括固定扣, 所述固定扣呈 C型结构, 并且将穿过所述固 定扣的固定带组件约束于所述 C型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中。

23. 根据权利要求 2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固定带组件具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 所述固定 扣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端 的数量成比例, 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的上 方, 所述带体分别穿过相应的所述固定扣并绕过所述箱体的底部, 并且通过至少两个 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24. 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带体呈倒置的 Y 字形, 并具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

25.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还包括把手和 /或顶棚, 所述把手和 /或所述顶棚上设置有所述带引导机构。

26. 根据权利要求 20或 2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 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 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箱体 间隔设置,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

68

27.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 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 个固定片上。

28.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 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 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29.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上还设有锁定座, 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锁定槽, 所述锁定座插入到所述锁定槽中。

30. 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 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约束带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 卸地连接。

31. 根据权利要求 3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 三支架远离所述箱体的一侧 , 或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箱体之 间。

32.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 所 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 所述带 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 /或所述箱体上。

33. 根据权利要求 3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 构, 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的相对两侧上, 所述第三支架上设 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 每一带引导机构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34. 根据权利要求 3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 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固定连接, 并且所述底壳设置在所述箱体上, 所述面壳具 有容纳所述固定片的容纳槽 , 并且所述固定片插入到所述面壳的容纳槽内, 并与所述 面壳固定。

35.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 件, 所述顶棚架支撑罩设在所述箱体上方的顶棚, 并且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 件,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引导件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

36. 根据权利要求 35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 肩带和腰带, 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肩带穿过的至少一 通道。

37. 根据权利要求 3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 别设置有第三凸肋和第四凸肋 , 所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肩带的延伸方向 上交替设置。

69

38. 根据权利要求 3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两 个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环绕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上, 所述两个第二支架连接所 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箱体的纵轴方 向彼此分离地设置, 所述腰带环绕在所述两个第二 支架的一侧。

39.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 支架装置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和第二带 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 带和腰带, 所述肩带穿过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 和 /或, 所述腰带穿过所述第二带引导 机构。

40. 根据权利要求 20或 3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 架, 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箱体间隔设置, 所述至少一个带引 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 的第二带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穿设于所 述第二带引导机构的腰带。

41.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 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 所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所 述底部支撑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部 , 与固定带组件配合, 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 座椅上,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两侧的向外周缘处。

42. 根据权利要求 4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还包括: 支架装置 , 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下方, 其中所述箱体经由所述底部支撑件安 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装置能与安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组件的卡合部卡合。

43. 根据权利要求 4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 部支撑件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处具有凹部,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具有卡 杆, 所述卡杆位于所述凹部中。

44. 根据权利要求 41至 43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载具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上时,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从箱体远离所述车 辆座椅背靠的一侧连接至所述底部支撑件 的至少一个连接部, 以及所述固定带组件的 另一端穿过在所述载具顶侧设置的提手, 并与所述车辆座椅连接。

45. 根据权利要求 4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 具的底部还设置有固定座组件, 所述固定座组件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 或 者 所述载 具的底部还设置有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载具, 并且 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46.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 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 所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以

70 及 至少一个 带引导机构, 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侧部、 底部和顶部中至少一者上, 用于 引导穿过其中的固定带组件 , 使得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载具在至少一个位置处结合。

47. 根据权利要求 4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 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的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 每个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限定出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48. 根据权利要求 4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对称地 设置在所述载具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一侧的底边缘处; 和 /或 所述 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四个第二带引导机构, 两两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 的底部。

49. 根据权利要求 48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固定带组件将所述载具固 定至车辆座椅上时,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设过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

50. 根据权利要求 47至 49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引导 机构的壳体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限定出所述通道。

51. 根据权利要求 5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 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52. 根据权利要求 5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 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 , 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 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53. 根据权利要求 5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 在所述通道中的凸轮, 所述凸轮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 在所述工作位置 , 所述凸轮将所述固定带组件抵顶在所述通道的侧壁上; 以及 在所述 失效位置, 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固定带组件的抵顶, 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 相对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自由移动。

54. 根据权利要求 46至 49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带 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侧部或 /和顶部的第一带引导机构, 所述第一带引导机 构被构造成具有开口的 C型结构。

55. 根据权利要求 5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卡合于所述 C型 结构的容置空间中, 以限制所述固定带组件和所述载具在车辆座椅的左右方向上发生 相对移动。

56. 根据权利要求 55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固定带组件的一端在所述载具的上方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以及所述固定带 组件的另一端在所述载具的下方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71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设置在所述载具的顶部的 提手, 绕设至所述载具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 并且穿过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 / 或对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的第二带引导机构。

57.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 , 其定义一承载面; 以及 支架装置 , 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底面, 以支撑所述承载部, 其中所述底面为所述 承载面的一相对面; 所述载 具通过固定带组件固定至车辆座椅, 所述固定带组件从所述载具远离所述 车辆座椅的背靠的一侧、 与所述支架装置能拆卸地连接。

58. 根据权利要求 5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第一系带和 第二系带, 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各自的一端从所述载具远离所述车辆座椅的 背靠的一侧、 与所述支架装置能拆卸地连接。

59. 根据权利要求 58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连接系带 和长度调整器, 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长度调整器的 一相同侧, 所述连接系带的一端延伸通过所述长度调整器的另一侧而形成调整端, 而 所述连接系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60. 根据权利要求 58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长度调整 器, 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长度调整器的各自一侧, 并且所述第一系带或所述第二系带 中任一者或二者以所述各自另一端延伸通过所述长 度调整器而形成调整端。

61. 根据权利要求 57至 60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通过所 述支架装置安装至固定座组件, 以固定于所述车辆座椅。

62. 根据权利要求 58或 60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 还包括一支撑结构, 连接于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之间。

63. 根据权利要求 57至 60中任一项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还包括 连接组件, 从所述承载部的底面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穿过, 并且连接在所述固定带组 件与所述车辆座椅之间。

64. 根据权利要求 6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 彼此分离设置。

65. 根据权利要求 6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织带, 其各自一端设有各 自的第一连接件作为连接端, 各自另一端设有各自的第二连接件作 为固定端, 所述两个 连接织带的固定端借由其各自的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所述 两个连接织带于所述支架装置下方沿横 向方向延伸, 并于其连接端以其各自的第一连 接件连接至所述支架装置的对应的连接部, 所述 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连接部。

66. 根据权利要求 6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 形成一体式结构。

67. 根据权利要求 6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织带, 其各自一端部设有各 自的第二连接件作为固定端, 各自另一端部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 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 所述两个 连接织带的固定端借由其各自的第二连接件连接至所述车辆座椅, 所述 两个连接织带于所述支架装置下方沿着横 向方向延伸远离座椅背靠方向, 并以其连接 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端部延伸通过对应的连接部, 所述 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连接部。

68. 根据权利要求 65或 6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 其结合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周边; 以及 第二支架 , 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的底面, 所述第二支架自所 述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 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

69. 根据权利要求 5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 其结合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周边; 第二支架 , 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的底面, 所述第二支架自所 述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边另一侧; 以及 第三支架 , 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应的形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

70. 根据权利要求 6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固定带组件包括车辆安全带, 所述载具与所述车辆安全带配合以固定于所述 车辆座椅, 该车辆安全带包含一肩带与一腹带, 其中所述肩带的一部分于所述第一支 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下方延伸 , 所述腹带延伸于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并形 成多个支撑点。

71. 根据权利要求 7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还包括织带支撑组件, 其能拆卸地连接所述载具与所述车辆安全带。

72. 根据权利要求 7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带支撑组件包括连接织带 和导引夹件, 所述连接织带的两端连接至所述支架装置, 并延伸穿过所述导引夹件并 由其转向, 以及所述导引夹件夹合于所述车辆安全带的肩带, 以调节所述连接织带的 张力。

73. 一种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 ; 支架装置 , 结合并支撑所述承载部; 至少一 带引导机构, 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 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支 架装置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74. 根据权利要求 7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 呈环形结构; 第二支架 , 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架; 以及 第三支架 , 与所述第一支架大致平行设置, 并且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 其 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中的至少 一者上。

75. 根据权利要求 7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76. 根据权利要求 7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 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 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77. 根据权利要求 75或 7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每一固定片朝靠近所述第 三支架的方向倾斜。

78. 根据权利要求 7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 机构, 并能拆卸地连接所述支架装置与所述车辆座椅。

79. 根据权利要求 78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 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能拆卸地连接。

80. 根据权利要求 7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 束带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 网,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与所述遮蔽网相连的 第二连接端,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 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能拆卸地连 接。

81. 根据权利要求 8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网为长方形或梯形。

82. 根据权利要求 7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 束带、 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网, 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支撑条, 所 述支撑条位于所述遮蔽网的一侧。

83. 根据权利要求 8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 述约束带穿过的日字扣。

84. 根据权利要求 82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网包括位于其边缘的收 纳部, 所述约束带和 /或所述支撑条活动穿设于所述收纳部。

74

85. 根据权利要求 79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约束带组件还包括与两个所 述约束带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 , 所述延长部件包括延长带、 第二扣具、 及第三连接端, 所述延长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扣具和所述第 三连接端相连, 所述第二扣具与所述 第一扣具能拆卸地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能拆卸地连接。

86. 根据权利要求 75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 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之间的支撑板, 所述支撑板构成所述承载部。

87. 根据权利要求 8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 述第三支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88. 根据权利要求 8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与所述带引导 机构相对的阻挡部, 用于阻止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通过。

89. 根据权利要求 86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 述第三支架远离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90. 根据权利要求 73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 呈环形结构; 第三支架 , 与所述第一支架大致平行设置; 以及 支撑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 其 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 /或所述支撑板上。

91. 根据权利要求 9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 述底壳相连的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 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92. 根据权利要求 9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 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93. 根据权利要求 9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 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凸肋 , 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 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94. 根据权利要求 91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

95. 根据权利要求 9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 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面壳与一个固定片固 定。

96. 根据权利要求 94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穿设于所 述支撑板的定位座, 所述底壳与所述定位座固定。

97. 根据权利要求 90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 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

75 带和位于所述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 口可拆卸地连接。

98. 根据权利要求 97所述的载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 束带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遮蔽 网,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遮蔽网上的 加强带和与所述加强带相连 的第二连接端,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 所述第二连 接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连接。

99. 一种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 引导机构设置在载具上, 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 以将所述载具固定于车 辆座椅上。

100. 根据权利要求 99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 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 侧部和顶部中的至少一者并被构造成具 有开口的 C型结构, 使得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卡合于所述 C型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中。

101. 根据权利要求 99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壳体 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 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102. 根据权利要求 101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 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103. 根据权利要求 101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 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肋和第二 凸肋, 所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 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104. 根据权利要求 101至 10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 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 装置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底壳或面壳固定 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片。

105. 根据权利要求 101至 10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 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 装置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 相对的两个固定片上。

106. 根据权利要求 101至 10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 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 装置包括第一支架、 第三支架、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 之间的支撑板,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 /或支撑板上。

107. 根据权利要求 106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 撑板上, 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

76

108. 根据权利要求 99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具包括箱体 , 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 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件, 所述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件, 所述 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引导件上, 并与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 的至少一通道。

109. 根据权利要求 108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 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凸肋和第四凸肋, 所述第三凸肋和 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110. 根据权利要求 99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 引导机构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通道, 所述带 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中的凸轮, 所述凸轮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 位置, 在所述工作位置 , 所述凸轮将所述固定带组件抵顶在所述通道的侧壁上; 以及 在所述 失效位置, 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固定带组件的抵顶, 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 相对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自由移动。

111. 根据权利要求 110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 调节按钮, 所述调节按钮与所述凸轮连接, 以推动所述凸轮在所述工作位置和所述失 效位置之间转动。

112. 根据权利要求 111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壳体 限定出与所述通道相邻的安装腔, 所述调节按钮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中。

113. 根据权利要求 110至 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 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增强件, 当所述凸轮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 所述固定带组件适于夹 持在所述增强件和所述凸轮之间。

77

Description:
载具及其带引导机构 技术领域 本 公开涉及一种载具, 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汽车座椅上的载具。 背景技术 近 年来, 有越来越多照顾者使用可供儿童或宠物乘坐的 载具来减轻外出时的负担。 然而, 当移动距离长而需要以车辆配合进行运送时, 现有的手提式载具可能因无法稳定 地固定于车辆中, 导致载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倾斜、 甚至掉落, 从而存在使用上的安全 性风险问题。 因此, 如何将载具稳定地固定到车辆或移动装置上, 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 问题。 发明内容 本 公开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具有底部及连接所述底部的周壁, 所 述底部与所述周壁限定一 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 支撑所述箱体,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 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设置在所 述箱体的周壁; 以及带组件, 包括 具有至少两个端部的带体, 所述至少两个端部能分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 架。 在 一实施例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 第一连接器,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与对应设 置在所述带体上的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在 一实施例中, 所述带组件包括用以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 所述背带的带体具有两 个端部, 所述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 以及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两 个所述第一连接器 , 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相对两个短 边, 并分别与设置所 述两个端部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分离地连接 。 在 一实施例中, 所述带组件包括用以与车辆座椅配合的固定绳 , 所述固定绳的带体 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器 ; 以及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 器, 对称 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 的一长边, 并分别与所述固定绳的两个第二连接器能分离 地连接。 在 一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绳的带体具有两个端部, 每个所述端部设置有一个所述第 二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绳的带体呈 Y字型并具有一第一端部和两个第二端部, 所 述第一端部与车辆座椅配合, 以及所述两个第二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 二连接器。 在 一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之一者为卡 合环, 所述第一连接 器和第二连接器之另一者为卡合钩。 在 一实施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 至少两个第二支架, 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 所述箱体的纵轴方 向彼此分离设置, 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 侧沿 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 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 以及所述第一 连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邻近于所述第二 支架处。 在一实施 例中, 箱体的周壁外侧上设置有用以容置且定位所述 第一连接器的定位槽, 以避免所述第一连接器过度移动; 和 /或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用以避免所述第一 接器 过度移动的定位凸起。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带体的至少两个端部以绕设的方式连接于 所述第一支架。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限定一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 包括 第一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并环绕所述箱体 的周壁设置; 以及配合件, 对 称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相对两侧 , 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 用以与调整带组件连接, 所述调整带组件包括连接系带和 设置于所述连接系带的一端的连接件, 所述连接系带的 该端通过连接件与配合件连接, 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两个短边侧, 并且每个所述短边侧至 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配合件。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两个长边侧, 并且每个所述长边侧至 少设置有一个所述配合件。 在一实施 例中, 在每个所述长边侧上相对于所述长边侧的中心 线对称地设置有两个 所述配合件。 在一实施 例中, 当所述载具以短边抵靠所述车辆座椅放置时, 所述调整带组件连接 在靠近所述车辆座椅的配合件与所述车辆座椅 之间。 在一实施 例中, 当所述载具以短边抵靠所述车辆座椅放置时, 所述调整带组件的一 端连接于远离所述车辆座椅 的配合件, 且另一端从位于所述中心线处的把手与所述箱 体 之间穿过并连接到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包括把手, 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把手的枢转轴下方; 和 / 或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长边侧的中心线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 至少两个第二支架, 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 所述箱体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 设置, 并且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的一 侧沿 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 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周壁的另一侧; 以及所述配合 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邻近于所述第二支架 处。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限定一容置空间; 支架装置, 至少 部分环绕并支撑所述箱体; 固定带组件, 包括带体、 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所述带 体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 二连接端之间,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 所 述带体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箱体远 离所述车辆座椅的靠背的一侧绕过所述箱体的 底部, 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 二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车辆座椅连接, 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 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 至少一带引导机构, 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和 /或所 述箱体上, 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 以使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载具之间具有至少 一个 连接点。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结合于所述 箱体并环绕所述箱体的周壁设置 , 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 并且结合于所述箱 体且由所述箱体的周壁 的一侧沿所述箱体的横轴方向经所述箱体的底 部延伸至所述箱体 的周壁的另一侧。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所述车辆座椅上,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 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 和 /或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 支架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固定扣, 所述固定扣呈 C型结构, 并且 将穿过所述固定扣的固定带组件约束于所述 C型结构所形成的空间中。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具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端和至 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 端, 所述固定扣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数量成 比例, 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 辆座椅的上方, 所述带体分别穿过相应的所述固定扣并绕过所 述箱体的底部, 并且通过 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带体呈倒置的 Y字形, 并具有一个所述第一连接 端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把手和 /或顶棚, 所述把手和 /或所述顶棚上设置有所 述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 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 并与所述箱体间隔设置,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上 。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 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 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 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三支架上还设有锁定座, 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锁定槽, 所述 锁定座插入到所述锁定槽中。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 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 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约束带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远离所 述箱体的一侧, 或所 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与所述箱 体之间。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 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 /或所述箱体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分别设置 在所述第三支架的相对两侧上 , 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 每一带引导机 构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每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述面壳固定连 接, 并且所述底壳设置在所述箱体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面壳具有容纳所述固定片的容纳槽, 并且所述固定片插入到所 述面壳的容纳槽内, 并与所述面壳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件, 所述顶棚架支撑罩设在所述箱 体上方的顶棚, 并且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件,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设于 所述引导件上的第一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 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 和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肩带穿过的至 少一通道。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 凸肋和第四凸肋, 所 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肩带的延伸 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两个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环绕设 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上 , 所述两个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沿所述 箱体的纵轴方向 彼此分离地设置, 所述腰带环绕在所述两个第二支架的一侧。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的 第一带引导机构和第 二带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 所述肩带穿过所述第一带 引导机构, 和 /或, 所述腰带穿过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三支架, 所述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底部 并与所述箱体间隔设置 , 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 支架上的第二带 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第二带引导机 构的腰带。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 所述本体 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 所述底部支撑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部, 与固定带 组件配合, 以将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 件的两侧的向外周缘处。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 支架装置, 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撑件的下方, 其中 所述箱体经由所述底部支撑件安置在所 述支架装置上, 所述支架装置能与安装到车辆上 的固定座组件的卡合部卡合。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底部支撑件在所述至少一个连接部处具有 凹部, 所述至少一个 连接部具有卡杆, 所述卡杆位于所述凹部中。 在一实施 例中, 当所述载具固定至所述车辆座椅上时,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从箱 体远离所述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连接 至所述底部支撑件的至少一个连接部, 以及所述固 定带组件的另一端穿过在所述载具顶侧设置的 提手, 并与所述车辆座椅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的底部还设置有固定座组件, 所述固定座组件固定至所述 车辆座椅; 或者所述载具的底部还设置有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载 具, 并且所述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辆座 椅。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 所述本体 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 以及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 设置在所述载具的侧部、 底部和顶部中至少一者上 , 用于引导穿过其中的固定带组件, 使得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 述载具在至少一个位置处结合。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 载具的底部的多个第 二带引导机构, 每个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限定出供所述固定带组件 穿过的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对称地设置在所述载 具的远离车辆座椅背 靠一侧的底边缘处; 和 /或所述多个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四个第二带 导机构, 两两对称 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 在一实施 例中, 当所述固定带组件将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 上时, 所述固定带组 件穿设过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的壳体包括底壳和与所述 底壳相连的面壳, 所 述底壳和所述面壳限定出所述通道。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 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 凸肋和第二凸肋, 所 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中 的凸轮, 所述凸轮具 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 。 在所述工作位置, 所述凸轮将所述固定带组件抵顶在所述通道 的侧壁上; 以及在所述失效位置, 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固定带组件的抵顶, 所述固定带 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自由移动。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载具 的侧部或 /和顶部的第 一带引导机构, 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被构造成具有开口的 C型结构。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卡合于所述 C型结构的容置空间中, 以限制所述固 定带组件和所述载具在车辆座椅的左右方向上 发生相对移动。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在所述载具的上方连接 于所述车辆座椅, 以 及所述固定带组件的另一端在所述载 具的下方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当所述载具放置于 车辆座椅上时,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设置在所述载具的顶部的 提手, 绕设至所述载具的 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 并且穿过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和 /或对称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 部的第二带引导机构。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 其定义一承载面; 以及支架装置, 设置在所述承载部的底面 , 以支撑所述承载部, 其中所述底面为所述承载面的一相对面。 所述载具通过固定带组件 固定至车辆座椅,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端从所述载具远离所述 车辆座椅的背靠的一侧、 与所述支架装置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 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 二系带各自的一端从所述载具远 离所述车辆座椅的背靠的一侧、 与所述支架装置能拆卸 地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连接系带和长度调整器 , 所述第一系带和所 述第二系带的各 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长度调整器的一相同侧, 所述连接系带的一端延伸 通过所述长度调整器的另一侧而形成 调整端, 而所述连接系带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 车辆座椅。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长度调整器, 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 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长度调整器 的各自一侧, 并且所述第一系带或所述第二系带中 任一者或二者以所述各自另一端延伸通过所述 长度调整器而形成调整端。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通过所述支架装置安装至固定座组件 , 以固定于所述车辆 座椅。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还包括一支撑结构, 连接于所述第一系带和所述第 二系带之间。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连接组件, 从所述承载部的底面与所述车辆座椅之 间穿过, 并且连接在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车辆座椅之 间。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彼此分离设置 。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织带, 其各自一端设有各自的第一连接 件作为连接端, 各自另一端设有各自的第二连接件作为固定端 。 所述两个连接织带的固 定端借由其各 自的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车辆座椅, 所述两个连接织带于所述支架装置 下方沿横向方向延伸, 并于其连接端以其各自的第一连接件连接至所 述支架装置的对应 的连接部。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分别连 接至对应的所述连接部。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与所述连接组件形成一体式结 构。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连接织带, 其各自一端部设有各自的第二连 接件作为固定端, 各自另一端部分别固定连接至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 所述两个连接织带的固定端借 由其各自的第二连接件连接至所述车辆座椅, 所述两个连 接织带于所述支架装置下方沿着横 向方向延伸远离座椅背靠方向, 并以其连接所述第一 系带和所述第二系带的端部延伸通 过对应的连接部。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第一系带和第二 系带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所述连接部。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其结合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 述承载部的周边; 以及第二支架, 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的底 面, 所 述第二支架自所述承载部 的周边一侧经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 边另一侧。 所述 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其结合所述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所 述承载部的周边; 第二支架, 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并结合至所述承载部的底 面, 所述第 二支架自所述承载部 的周边一侧经所述底面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周 边另一侧; 以及第三 支架, 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应的形状且连接于 所述第二支架。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车辆安全带, 所述载具与所述车辆安全带配合 以固定于所述车辆座椅 , 该车辆安全带包含一肩带与一腹带, 其中该肩带的一部分于该 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下方延 伸, 该腹带延伸于该第二支架与该第三支架之间并 形成多 个支撑点。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织带支撑组件, 其能拆卸地连接所述载具与所述车 辆安全带。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织带支撑组件包括连接织带和导引夹件, 所述连接织带的两端 连接至所述支架装置 , 并延伸穿过所述导引夹件并由其转向, 以及所述导引夹件夹合于 所述车辆安全带的肩带, 以调节所述连接织带的张力。 本 公开还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承载部; 支架装置, 结合并支撑所述承载 部; 至少一带引导机构, 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 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支架 装置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呈环形结构; 第二支架, 两端分别 连接所述第一支架; 以及第三支架, 与所述第一支架大致平行设置, 并且连接于所述第 二支架的底部。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中的至 少一者上。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 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 述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 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每一固定片朝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方向倾斜。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 并能拆卸地连接所述支架装 置与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 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 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 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 遮蔽网,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与所述遮蔽网相连的第二 连接端,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 定环, 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遮蔽网为长方形或梯形。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 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 遮蔽网, 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支撑条, 所述支撑条位于所述遮蔽网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约束带穿过 的日字扣。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遮蔽网包括位于其边缘的收纳部, 所述约束带和 /或所述支撑条 活动穿设于所述收纳部。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约束带组件还包括与两个所述约束带同时 相连的第一扣具, 所 述延长部件包括延长带、 第二扣具、 及第三连接端, 所述延长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 扣具和所述第三连接端相连 , 所述第二扣具与所述第一扣具能拆卸地连接, 所述第三连 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能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 述第三支架之间的支 撑板, 所述支撑板构成所述承载部。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与 所述支撑板之间。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与所述带引导机构相对的阻 挡部, 用于阻止所述 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支架的外侧通 过。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支架远 离与所述支撑板的一 侧。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呈环形结构; 第三支架, 与所述第 一支架大致平行设置; 以及支撑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三支架之间。 所述带 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 /或所述支撑板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 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 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 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 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 凸肋和第二凸肋, 所 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三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 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面壳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穿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定 位座, 所述底壳与所 述定位座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 组件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 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 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 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 遮蔽网,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遮蔽网上的加强 带和与所述加强带相连的第二连 接端,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 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连接。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带引导机构。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载具上, 用于与固定带组件 配合, 以将所述载具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底部、 侧部和顶部中的至少一者 并被构造成具有开口的 型结构, 使得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卡合于所述 型结构所形成 的空间中。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壳体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 相连的面壳, 所述底 壳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 口和第二 端口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 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 凸肋和第二凸肋, 所 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 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 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底壳或面壳固定连接于其中 一个所述固定 片。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 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 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 第一支架、 第三支架、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之间的 支撑板, 所述带引 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 /或支撑板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三支架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包括箱体, 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载具的支架装置上。 所述 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 引导件, 所述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引导件, 所述带引导机构 设置在所述引导件上, 并与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固定带组件 穿过的至少一通道。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 凸肋和第四凸肋, 所 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 通道。 所述带引导机 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 中的凸轮, 所述凸轮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 在所述工作位 置, 所述凸轮将所述固定带组件抵顶在所述通道的 侧壁上; 以及在所述失效位置, 所述 凸轮解除对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抵顶, 所述固定带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带引导机构自 由移 动。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调节按钮, 所述调节按钮与所述凸轮连接, 以推动所述凸轮在所述工作位置和所述失效位 置之间转动。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的壳体限定出与所述通道相邻 的安装腔, 所述调节 按钮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中。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增强件, 当所述凸轮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 所述固定带组件适于夹持在所述增强件和所述 凸轮之间。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含于本文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的 理解, 并且被并入本说明书中, 构成 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 并与下面的描述一起用于说明本公开 的理念。 图 1A和图 1B为本公开第一方面一实施例的载具的立体图 部分分解图。 图 1C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外观 意图。 图 1D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在去除 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 2A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外观 意图。 图 2B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在去除 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的外观 意图。 图 4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调整带组件。 图 5A至图 5C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及 与调整带组件的连接方 式。 图 6A至图 6C为根据本公开图 5A至图 5C所示实施例的载具及其与调整带组件的另 一连接方式。 图 7A至图 7C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及 与调整带组件的连接方 式。 图 8A至图 8C为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及 与调整带组件的连接方 式。 图 9为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及 与固定带组件的连接方式。 图 10A至图 10C为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及 另一固定带组件。 图 11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 解图。 图 12为图 11的载具的立体图。 图 13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 种变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 14A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 一种变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 14B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固定带 组件的立体图。 图 15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固 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 16为图 15所示载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 17为图 15中的支架装置的立体图。 图 18为图 15中载具的侧视图。 图 19为图 15中载具的主视图。 图 20为图 15中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图 21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固 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 22为图 21所示载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 23为图 21中的支架装置和箱体的立体图。 图 24为图 23所示支架装置和箱体的仰视图。 图 25为沿图 22中 D-D线的剖视图。 图 26A为图 22所示支架装置和箱体的剖视图。 图 26B为图 26A中 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 27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固 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 28为图 27所示载具省略箱体之后的立体图。 图 29为图 27中顶棚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 30为图 27所示载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 31为沿图 30中 E-E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 32为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五实施例的载具固 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 33为图 32所示载具省略箱体之后的立体图。 图 34A至图 34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载具与车辆座椅连接的 立体图。 图 35A至图 35B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载具与车辆座椅连接 的立体图。 图 35C至图 35G为图 35B所示的第二带引导机构的立体图和分解图。 图 36A至图 36C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载具与车辆座椅连接 的立体图。 图 37A至图 37C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 立体图。 图 38为与图 37A所示的载具配合的固定座组件的立体图。 图 39为载具通过固定座组件安装至车辆的立体图 图 40为图 39所示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图 41A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 立体图。 图 41B为图 41A的载具的仰视图。 图 41C为图 41A的载具固定在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 42为图 41C中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图 43A为图 41B中的带引导机构的面壳的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 图 43B为图 43A的面壳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 44为图 41A的载具的仰视图, 并示出了带引导机构的底壳的结构。 图 45为图 41B的 C4-C4局部剖视图。 图 46为图 41B的 C5-C5局部剖视图。 图 47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固 在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 48为图 47中的载具的仰视图。 图 49为图 48中的带引导机构的分解图。 图 50为图 48的 C6-C6局部剖视图。 图 51为图 48的 C7-C7局部剖视图, 凸轮将织带抵顶在面壳上。 图 52为图 48的 C7-C7局部剖视图, 凸轮释放对织带的抵顶。 图 53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通 固定座组件安装至车辆座椅的立 体图。 图 54A和图 54B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在 不同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图 54C和图 54D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的 结构示意图。 图 55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的 构示意图。 图 56A和图 56B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五实施例的载具的 结构示意图。 图 57A至图 57C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六实施例的载具的 结构示意图。 图 58A至图 58C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七实施例的载具的 结构示意图。 图 59为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安 至车辆座椅的立体图。 图 60为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固 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 61为图 60所示载具的侧视图。 图 62A为图 60所示载具的主视图。 图 62B为图 62A中 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 63为图 60所示载具的仰视图。 图 64为根据一实施例所示的支架装置的仰视图。 图 65为图 64所示支架装置的立体图。 图 66A为带引导机构的面壳的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 66B为带引导机构的面壳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 图 66C为带引导机构的底壳的立体图。 图 67为沿图 63中 A-A线的剖视图。 图 68为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固 至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 69为图 68所示载具的侧视图。 图 70为图 68所示载具的仰视图。 图 71为图 69所示支架装置的仰视图。 图 72为图 71所示支架装置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 73为沿图 70中 B-B线的剖视图。 图 74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固定 车辆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 75为图 74所示载具的主视图。 图 76为图 74所示载具的仰视图。 图 77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所示支架装置的仰视图。 图 78为沿图 77中 C-C线的剖视图。 图 79为图 76所示带引导机构省略面壳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 80为图 76所示带引导机构另一个角度的局部放大图。 图 81 A和图 81B为根据本公开第八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的 结构示意图。 图 81C和图 81D为根据本公开第八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的 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婴儿提篮 1200、 1200A 箱体 122、 122A 容置空间 1210、 1210A 锁定槽 1222、 1222A 框架结构 123、 123A 第一框架 (亦称为 “第一支架” ) 1231、 1231A 第二框架 (亦称为 “第二支架” ) 1232、 1232A 引导件 1233、 1233A 第三凸肋 1233 12331A 把手 124、 124A 顶棚架 125、 125A 支架装置 1300、 1300A 第一架 (亦称为 “第一支架” ) 132 第一架 (亦称为 “第三支架” ) 132A 长边 1321 支撑杆 (亦称为 “第二支架” ) 1322 支撑杆 1322A 短边 1323 固定座 (亦称为 “固定组件” ) 1324 固定块 1325、 1325A 固定片 1326、 1326A 锁定座 1328、 1328A 带引导机构 133、 133A 通道 1330、 133OA 第一端 口 13301、 133O1A 第二端 口 13302、 13302A 侧方导入 口 13303 引导斜面 (亦可称为 “斜面壁” ) 13304 底壳 1331、 1331A 第一凸肋 13311、 13311A 第二凸肋 13312、 13312A 面壳 1332、 1332A 容纳槽 13322、 13322A 定位座 1333、 1333A 螺钉 1334、 1334A 第二架 (亦称为 “第三支架” ) 134 长边 1341 固定环 1342 短边 1343 阻挡部 1345 支撑板 136 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 1400A 通道 1430、 1430A 第一端口 14301、 14301A 第二端口 14302、 14302A 侧方导入口 14303、 14303A 第四凸肋 1432、 1432A 第二带引导机构 1450、 1450A 固定带组件 1500、 1500A 约束带组件 151、 151A 第一扣具 1511、 1511A 第一连接端 1512、 1512A 约束带 1513、 1513A 遮蔽网 1514 第二连接端 1515 支撑条 1516 加强带 1518 延长部件 152、 152 A 延长带 1521、 1521A 调节部 1522、 1522 A 第二扣具 1523、 1523A 第三连接端 1524、 1524 A 肩带 154、 154 A 腰带 156、 156A 车辆座椅 1600、 1600A 载具 1700、 1800、 1900 箱体 1722、 1822、 1922 支架装置 1723、 1823、 1923 第一支架 17231、 19231 第二支架 17232、 18232 第三支架 17233、 18233 固定组件 17234 带引导机构 1850 固定片 1851 第一固定孔 18511 底壳 1852 第一凸肋 18521 第二固定孔 18522 面壳 1853 第二凸肋 18531 顶棚架 1925 带引导机构 1940 载具 2300 本体 2301 底部 2302 提手 2303 观察窗 2304a 透气口 2304b 底部支撑件 2308 卡合件 2311 带引导机构 233 通道 2330 第一端口 23301 第二端口 23302 侧方导入口 23303 斜面壁 (亦称为 “引导斜面” ) 23304 壳体 233A 底壳 2331 第一凸肋 23311 顶端 233111 第二凸肋 23312 顶端 233121 面壳 2332 操作口 23320 增强件 23321 凸轮 2333 孔 23330 齿 23331 孔 23332 紧固件 23335 调节按钮 2334 凹陷部 23340 连接轴 23341 孔 23342 安装腔 2335 带引导机构 234 开口 2340 固定带组件 2500 约束带组件 251 第一连接端 2511 孔 25110 第二连接端 2512 约束带 2513 延长部件 252 延长带 2521 调节部 2522 第三连接端 2523 第四连接端 2524 车辆座椅 2600 载具 3300 第二支架 3320 第三支架 3323 固定带组件 3350 第一系带 (亦称为 “约束带” ) 33510 钩件 33511 第二系带 (亦称为 “约束带” ) 33520 钩件 33521 长度调整器 (亦称为 “调节部” ) 33530 连接系带 (亦称为 “延长带” ) 33540 固定钩件 33550 支撑结构 33560 载具 3400 固定带组件 3450 第一系带 34510 第一端 34510A 第二端 34510B 第二系带 34520 第一端 34520A 第二端 34520B 长度调整器 34530 支撑结构 34560 载具 3500 固定带组件 3550 纵杆 35222 第一系带 35510 第二系带 35520 长度调整器 35530 连接系带 35540 固定钩件 35550 支撑结构 35560 连接组件 3560 载具 3600 支架装置 3620 长边 36211 短边 36212 短边 36214 纵杆 36222 第三支架 3623 固定带组件 3650 第一系带 36510 钩件 36511 第二系带 36520 钩件 36521 长度调整器 36530 连接系带 36540 固定钩件 36550 支撑结构 36560 连接组件 3660 连接织带 36610 第一连接件 36611 第二连接件 36612 连接织带 36620 第一连接件 36621 第二连接件 36622 载具 3700 支架装置 3720 长边 37211 长边 37213 第三支架 3723 固定带组件 3750 第一系带 37510 钩件 37511 第二系带 37520 钩件 37521 长度调整器 37530 连接系带 37540 固定钩件 37550 连接组件 3760 连接织带 37610 端部 37610A 连接件 37612 连接织带 37620 端部 37620A 连接件 37622 载具 3800、 3800 支架装置 3820 第一支架 3821 长边 38211 长边 38213 第二支架 3822 第三支架 3823 长边 38231 短边 38232 短边 38234 第一固定组件 38241 第一固定组件 38242 第一固定组件 38243 第一固定组件 38244 第二固定组件 38251 第二固定组件 38252 车辆安全带 3870 肩带 3871 腹带 3872 织带支撑组件 3880 连接件 38811 连接件 38812 连接织带 3881 导引夹件 3882 载具 4100、 4500、 4600、 4700 箱体 4110、 4510、 4610 底部 4111 周壁 4112 容置空间 4113 第一定位槽 4515 第二定位槽 4616 支架装置 4120 第一支架 4121、 4521、 4621 第二支架 4122、 4622 竖直段 (亦称为 “竖直部” ) 41234、 46221 水平段 (亦称为 “横向部” ) 41222 第三支架 4123 卡合件 41231 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2、 41233 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 固定组件 4124 第一连接支架 41241 第二连接支架 41245 座布 4580、 4680 背带 (作为 “带组件” 的一个示 4590 例) 带体 4591 第二背带连接件 (作为 “第二连接 4592 器” 的一个示例) 第一背带连接件 (作为 “第一连接 45A0 器” 的一个示例) 固定绳 (作为 “带组件” 的一个示 46B0、 47B0 例) 绳体 (亦即带体) 46B1、 47B1 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作为 “第二连 46B2 接器” 的一个示例)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作为 “第一连 46C0 接器” 的一个示例) 纵轴方向 D41 横轴方向 D42 车辆座椅 52 载具 540、 550、 560、 570、 570' 第一支架 5411、 5511、 5611、 571 T 固定扣 571 Ta 第二支架 5412、 5512 扣环 5420、 5520、 5620 把手 5430、 5530 箱体 5440 调整带组件 580 调整器 5810 连接系带 5820 连接件 5830 封口件 5830a 固定带组件 590、 590' 约束带 5910、 5910, 第一调节部 5920 第一连接端 5930、 5930, 第二连接端 5940、 5940, 延长部件 590'a 第三连接端 5950, 第四连接端 5960, 第二调节部 5970, 延长带 5980, 载具长边侧的中心线 C56、 C57 约束带的横向方向 D54 载具 6100 箱体 6110 本体 6111 提手 (亦即提把) 61115 第一连接件 61116 第二连接件 61117 底部支撑件 6112 连接部 61122 支架装置 (亦称为 “支架组件” ) 6120 卡合件 6121 第一连接支架 6122 第二连接支架 6123 结构加强件 6124 固定座组件 6200 卡合部 6210 连接装置 6220 固定带组件 6300 第一带 6310 第二带 6320 连接装置 6330 连接装置 6340 调整器 6350 纵轴方向 D61 横轴方向 D62 载具 7300 把手 7306 顶棚 (亦称为 “顶篷” ) 7307 拉链结构 7309 箱体 73A 容置空间 7310 外周壁 73101 支架装置 73B 第一支架 73111 第二支架 73112 竖直段 731121 水平段 731122 第三支架 73113 带引导机构 733、 734 底壳 7331 面壳 7332 固定带组件 7500 约束带组件 751 第一连接端 7511 孔 75110 第二连接端 7512 约束带 7513 延长部件 752 延长带 7521 调节部 7522 第三连接端 7523 第四连接端 7524 载具 8300、 9300 束币 8305、 9305 承载面 83110、 93110 支架装置 83B、 93B 第一支架 83111、 93111 第二支架 83112、 93112 第三支架 83113、 93113 卡合件 8311、 9311 带引导机构 933 固定带组件 8500、 9500 约束带 9513 第四连接端 9524 车辆座椅 8600、 9600 固定座组件 8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 了便于理解本公开, 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描 述。 附图中给 出了本公开的首选实施例 。 但是, 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 并不限于本文 所描述的实施例。 相反地, 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公开的公开内 容更加透彻全 面。 下面将参考 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 了一种载具, 例如婴儿篮、 宠物篮等。 例如, 图 1A和图 1B示 出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种载具的立体 图及部分分解图, 载具 4100包含有箱体 4110 (即承载部) 以及支架装置 4120, 箱体 4110包含有底部 4111 (即箱体基座) 以及连接底 部 4111的周壁 4112, 底部 4111与周壁 4112围绕定义一容置空间 4113 o 载具 4100可以 是儿童载具 ,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也可以是宠物载具。 此外, 在此实施例中, 箱体 4110可由发泡性聚丙烯 (EPP) 、 发泡性聚乙烯(EPE) 、 发泡性乙烯 (EPO) 等发泡材 料所制成, 支架装置可由金属或其他刚性较高的材料所制 成, 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实 施例。 如 图 1B所示, 支架装置 4120包含有第一支架 4121、 两个第二支架 4122、 第三支架 4123以及连接箱体 4110与第三支架 4123的固定组件 4124, 第一支架 4121结合于箱体 4110且环绕设置在箱体 4110的周壁 4112, 两个第二支架 4122连接第一支架 4121且沿箱 体 4110的纵轴方向 D41彼此分离设置(分别位于箱体 4110的长边中心线的两侧) , 各 第二支架 4122结合于箱体 4110且由箱体 4110的周壁 4112的一侧沿箱体 4110的横轴方 向 D42经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延伸至箱体 4110的周壁 4112的另一侧。 如此, 通过两第 二支架 4122间隔地沿周壁 4112上设置, 可提供箱体 4110稳固的支撑, 而能提高箱体 4110的耐冲击能力。 第三支架 4123位在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的一侧且通过所述固定组 件 4124与箱体 110的底部 4111间隔设置, 第一支架 4121与第三支架 4123大致水平设 置, 且第一支架 4121与第三支架 4123沿垂直方向设置于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上下两 侧, 例如第一支架 4121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架 4122上侧并靠近箱体 4110的敞口处, 而第 三支架 4123设置于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和第二支架 4122的下侧。 在此实施例中, 第三 支架 4123与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可完全不互相接触, 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在一示例中, 第一支架 4121可以呈矩形或方环形。 第三支架 4123包含有卡合件 41231 , 卡合件 41231可为环形结构件。 第三支架 4123 还可以包括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2、 41233以及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 两个第一结 构加强件 41232、 41233沿箱体 4110的纵轴方向 D41彼此分离设置, 两个第一结构加强 件 41232、 41233各自大致沿箱体 4110的横轴方向 D42延伸且连接卡合件 41231 , 两个第 一结构加强件 41232、 41233分别设置在卡合件 41231的两侧。 第二支架 4122可为 U形结 构件, 第二支架 4122包含有两个竖直段(亦称为 “竖直部” ) 41221 以及水平段(亦称 为 “横向部” ) 41222, 两个竖直段 41221大致垂直连接第一支架 4121 , 横向部 41222大 致垂直连接固定组件 4124o 此外 , 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的中央部朝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 , 中央部的高度高于 两侧末端的高 度, 呈现一曲面的形状。 于另一实施例, 中央部还可选择性地抵接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 o 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位在两个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2、 41233之间, 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与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2间的距离大致等同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 与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3间的距离, 且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管件的截面面积可等于或大 于两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2、 41233管件的截面面积。 通过上述结构配置, 当载具 4100乘 载婴儿或置放其他物 品时, 可使箱体 4110的底部 4111 的中部具有被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支撑的受力支撑部。 再者, 当第三支架 4123遭受外力时, 可稳固地抵抗较大冲击 力, 从而使支架装置 4120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能力, 不易受力变形, 但本公开支架装置的 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 其端视实际设计需求而定。 举例来说, 在另一实施例中, 若 载具 4100非呈长形箱体结构, 而是呈四边大致等长的箱体结构, 则第二结构加强件可省 略设置, 抑或, 若载具 4100沿纵轴方向 D41呈较长的箱体结构, 则可进一步设置有多个 第二结构加强件, 使箱体 4110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能力。 又或者,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三 支架可仅包含 有位在卡合件其中一侧的一个 第一结构加强件。 在另一实施例中, 载具 4100沿横轴方向 D42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第二支架, 但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至少一第二 支架具尺寸较长的竖直段, 所述至少一第二支架由周壁 4112的一侧, 沿纵轴方向 D41经 底部 4111延伸至周壁 4112的另一侧, 借此进一步加强对箱体 4110的支撑力, 从而提高 箱体 4110的耐冲击能力。 在另一实施例中, 载具 4100可不设置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2、 41233及第二结构加强件 41234, 但通过进一步设置多个第二支架 4122, 并直接与第三支 架 4123连接, 多个第二支架 4122的设置位置可对应箱体 4110沿纵轴方向 D41上不同的 截面积, 用于提高提高箱体 4110的耐冲击能力。 此外 , 如图 1B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 4121也可为环形结构件, 第一支架 4121环绕定义第一平面, 卡合件 41231环绕定义第二平面, 第二平面的面积可不大于第 一平面的面积, 且第二平面的面积大致接近于箱体 4110底部 4111的面积。 另, 第一平面 与第二平面对应同一中心轴 L(即中心轴 L通过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中心) , 而第二结 构加强件 41234可以大致通过或接近中心轴方式进行设置 如图 1B所示, 固定组件 4124 包含有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41241 , 各第一连接支架 41241连接相对应的第二支架 4122与 相对应的第三支架 4123, 具体地, 各第一连接支架 41241连接相对应的第二支架 4122与 相对应的第一结构加强件 41232、 41233 - 在一示例中, 固定组件 4124还包含有连接第三 支架 4123的多个第二连接支架 41245, 多个第二连接支架 41245可装设在卡合件 41231沿 纵轴方向 D41的相对两侧, 如此可使箱体 4110与支架装置 4120的结合更加稳固。 另外, 载具 4100还包含有把手 4150, 把手 4150枢转连接第一支架 4121。 请参 阅图 1C与图 1D, 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具 4500o 具体地, 图 1C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4500的外观示意图, 图 1D为本公开一实施例 的载具 4500在去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结合 图 1C和图 1D, 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4500可以具有与前述图 1A 和图 1B所示的载具 4100类似的结构, 因而其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 本实施 例的载具 4500与载具 4100不同的是, 载具 4500还包含有顶棚 4560、 以及至少部分覆盖 箱体 4510与支架装置 4520的座布 4580- 进一步地 , 如图 1C与图 1D所示, 与图 1A和图 1B所示载具 4100的不同之处还在 于, 载具 4500包含有用以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 4590(作为 “带组件”的一个示例) 以及 两个第一背带连接件 45A0(亦可认为是 “第一连接器”的一个示例) , 而不包含有把手, 两个第一背带连接件 45A0设置在载具 4500的第一支架 4521 , 背带 4590(作为 “带组件” 的一个示例) 包含有带体 4591以及设置在带体 4591且分别用以可分离地连接第一背带连 接件 45A0的两个第二背带连接件 4592(亦可认为是 “第二连接器”的一个示例) 。 在一 示例中, 两个第二背带连接件 4592可以分别设置在带体 4591的两个端部。 需要说明的 是, “端部”不一定是指背带 4590的末端, 背带 4590上设置有第二背带连接件 4592的 部分即可认为是其端部, 而在没有设置第二背带连接件 4592亦或不采用第二背带连接件 4592进行连接的其他实施例中, 背带 4590的端部亦可被认为是其与载具 4500的支架装 置 (例如第一支架 4521) 相连接的部分。 具体地, 两个第一背带连接件 45A0可分别为设 置在第一支架 4521的相对两短边且外露于座布 4580的两个卡合环, 两个第二背带连接件 4592可分别为设置在带体 4591两端的两个卡合钩。 此外, 在此实施例中, 箱体 4510的 周壁 4512短边外侧上形成有用以容置且定位第一背 连接件 45A0的第一定位槽 4515, 以避免第一背带连接件 45A0任意移动或过度移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的短边上 也可设置有用以定位第一背 带连接件且用以避免第一背带连接件过度移动 的定位凸起。 可理解地,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背带连接件与第二背带连接件可省略设置 , 背带可以 绕设的方式 (可分离) 连接第一支架, 例如背带的端部可以绕设在第一支架上, 以对载 具进行固定。 另外, 第一背带连接件与第二背带连接件的结构亦可 互换, 例如第一背带 连接件为卡合钩, 第二背带连接件为卡合环, 亦可具有其他结构, 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请再参 阅图 2A与图 2B, 图 2A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 4600的外观示 意图, 图 2B为如图 2A所示的载具 4600在去除顶棚与座布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 2A 与图 2B所示, 与本方面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载具 4600包含有用以与交通工具座椅 配合的固定绳 46B0(作为 “带组件”的一个示例) 以及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46C0(亦 可认为是 “第一连接器”的一个示例) , 而不包含有背带, 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46C0 设置在箱体 4600的第一支架 4621 , 固定绳 46B0包含有绳体 46B1 (亦可称为“带体” ) 以及设置在绳体 46B1两端 (亦即两个端部) 的两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46B2, 亦即, 绳 体 46B1 的每端设置一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46B2 (亦可认为是 “第二连接器”的一个示 例) , 固定绳 46B0与交通工具座椅的配合是通过将绳体 46B 1绕设在交通工具座椅的头 靠支撑杆来实现, 两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46B2分别用以可分离地连接两个第一固定绳连 接件 46C0o 需要说明的是, 绳体 46B 1 的 “端部”不一定是指其末端, 而是其设置有第 二固定绳连接件 46B2的部分即可被认为是其端部。 在没有设置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46B2 或者不采用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46B2进行连接的其他实施例中, 绳体 46B 1的端部亦可被 认为是其与载具 4600的支架装置(例如第一支架 4621) 相连接的部分。 具体地, 两个第 一固定绳连接件 46C0可分别为设置在第一支架 4621的长边且外露于座布 4680的两个卡 合环, 两个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46B2可分别为设置在绳体 46B 1两端的两个卡合钩。 进一 步地, 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46C0可分别位在第一支架 4621邻近于两个第二支架 4622 处, 例如邻近于第二支架 4622的竖直段(亦称为 “竖直部” ) 46221的末端处, 相较于 第一支架 4621上其他设置位置, 第一支架 4621在承受绳体 46B 1的拉力时较不会产生变 形, 从而使载具 4600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能力。 此外, 在此实施例中, 箱体 4610的周壁长 边外侧上形成有用以容置且定位第一固定绳连 接件 46C0的第二定位槽 4616, 以避免第一 固定绳连接件 46C0过度移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的长边上也可设置有用以定位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且用 以避免第一固定绳连接件过度移动的定位凸起 。 可理解地, 在另 一实施例中,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与第二固定绳连接件可省略 设置, 固定绳可以绕设的方 式 (可分离) 连接第一支架, 例如绳体 46B1的端部可以绕设在第一支架上, 以对载具进 行固定。 在又一实施例中, 载具 4600也可包含第一定位槽与两个第一背带连接 , 以与 背带配合, 而具有多种应用模式。 此实施例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似且亦具有 类似的 多样变化, 为求简洁, 于此不再赘述。 另外,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与第二固定绳连接件的 结构亦可互换, 例如第一固定绳连接件为卡合钩, 第二固定绳连接件为卡合环, 亦可具 有其他结构, 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请再参 阅图 3, 图 3为本公开第一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 4700的外观示意图。 如图 3 所示, 与前述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 固定绳 47B0(作为 “带组件” 的一个示例) 的绳体 47B1 (即带体) 呈 Y字型, 固定绳 47B0具有一第一连接端 (亦即第一端部) 和两个第二 连接端 (亦即两个第二端部) , 其中固定绳 47B0与交通工具座椅的配合是通过将设置在 绳体 47B1远离第一支架的一端的卡钩 47B3 (即第一连接端) 扣在交通工具座椅 (例如 车辆座椅) 的头靠支撑杆或背靠卡杆来实现, 而固定绳 47B0的两个第二连接端分别与设 置在箱体 4700或支架装置(例如第一支架) 上的两个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47C0连接。 需 要说明的是, 固定绳 47B0(具体地, 绳体 47B1) 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不一定是指其末 端, “第一端部”可被认为是设置有例如卡钩 47B3的连接装置的部分、 或者是与交通工 具座椅连接的部分; “第二端部”可被认为是与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47C0连接的部分(例 如设置有与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47C0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等的位置) 、 或者是 (在没有设置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47C0及与其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的情况下) 与箱体 4700和 /或支架装置 相连接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 结合上文描述可知, 本公开第一方面的 “背带 4590” 、 “固定绳 46B0”和“ 固定绳 47B0”可以被统称为 “带组件”, “第一背带连接件 45A0”、 “第 一固定绳连接件 46C0”和 “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47C0”可以被统称为 “第一连接器”, 而 “第二背带连接件 4592”和 “第二固定绳连接件 46B2”可以被统称为 “第二连接器” 。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 了一种调整带组件以及使用该调整带组件的载 具。 参照 图 4,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调整带组件 580o 如 图 4所示, 调整带组件 580包括调整器 5810、 连接系带 5820和连接件 5830。 调整 器 5810能够调节调节带组件 580的整体长度。 举例而言, 连接件 5830为钩形件并设置有 封口件 5830a, 封口件 5830a的一端与钩形件可枢转地连接, 并与钩形件构成环状, 以便 防止钩形件在钩挂或扣合目标物体之后脱落。 参照 图 5A至图 5C,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一实 施例的载具 540及 其与调整带组件 580的连接方式, 其中图 5A为与车辆座椅 52连接的载具 540的侧视图, 图 5B和图 5C为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其中, 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载具可以具有 与前述第一方面的载具类似的结构, 例如具有箱体、 支架装置和 /或顶棚组件等, 在此不 再赘述。 此外, 本实施例中的载具 540还可以包括把手 5430, 用于提起载具 540, 其中, 第一支架 5411呈大致矩形结构, 大体上水平地设置在支架装置的上端并被构造 为支架装 置的上框架, 并且用于连接把手 5430o 调整带组件 580用于将载具 540固定于车辆座椅 52 o 如 图 5A所示, 载具 540的两个长边侧 (亦即较长侧) 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调整带组件 580连接的扣环 5420 (即, 与连接件 5830连接的配合件) , 位于两侧的扣环 5420对称地 设置, 并且每侧设置至少一个扣环 5420(本实施例以两个扣环作为示例性说明) 。 同侧 的两个扣环 5420相对于载具 540长边侧的中心线 C56对称地设置, 其中载具 540的把手 5430的枢转轴与中心线 C56处于同一竖直平面。 同侧的两个扣环 5420可以分别位于载具 540的第一支架 5411 ±, 例如靠近第二支架 5412(成竖直) 与第一支架 5411连接处, 即 载具 540第二支架的竖直段的末端。 相较于第一支架上的其他设置位置, 此处在承受拉 力时较不容易产生变形, 从而使载具 540具有较大的抗冲击能力。 在一实施例 中, 如图 5B至图 5C所示, 当载具 540以短边抵靠车辆座椅 52放置时, 载具 540两侧 (长边) 分别通过调整带组件 580连接至车辆座椅 52, 例如车辆座椅上的 连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 各侧的调整带组件 580(图 5B和图 5C中各示出一侧的调整带组 件 580) 连接在靠近车辆座椅 52的扣环 5420与车辆座椅 52之间。 参照 图 6A至图 6C,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载具 540与车辆座椅 52之间的另一种连接方 式。 在另一实施例 中, 当载具 540以短边抵靠车辆座椅 52放置时, 位于载具 540两侧的 调整带组件 580能够分别通过远离车辆座椅 52的扣环 5420与车辆座椅 52的连接口连接。 具体地, 调整带组件 580的一端连接于远离车辆座椅 52的扣环 5420, 另一端从把手 5430 与载具 540的箱体 5440之间穿过(如图 6B所示, 类似于挂在把手 5430与箱体 5440的连 接处) 并连接到车辆座椅 52, 以使载具 540更稳定地放置在车辆座椅 52 ±o 其 中, 通过这样的连接方式, 从把手 5430处到车辆座椅 52的连接口处的调整带组件 580与车辆座椅 52的座椅表面的夹角 P (如图 6A所示) 形成大致 45。角, 从而使这种连 接更为牢靠, 以承受较大的冲击力。 当然, 本公开也不限于此, 调整带组件 580与座椅 表面之间的角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 45% 参照 图 7A至图 7C,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二实 施例的载具 50与 车辆座椅 52之间的连接方式。 在一实施例 中, 载具 550的两个长边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调整带组件 580连接的扣环 5520(即配合件) , 并且每侧设置一个扣环 5520- 如图 7A所示, 扣环 5520设置在把手 5530的枢转轴下方, 并且处于载具 550长边侧的中心线 C57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 扣环 5520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 5511的中间 (例如位于中心线 C57处) , 或者还可以设置在 第一支架 5511靠近第二支架 5512的末端处, 以更好地承受拉力。 参照 图 8A至图 8C,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第三实 施例的载具 560与 车辆座椅 52之间的连接方式。 如 图 8A和图 8B所示, 本实施例的载具 560以长边抵靠车辆座椅 52的方式设置, 载 具 560的两个短边侧各设置有一个扣环 5620(即配合件) , 用于连接调整带组件 580。 如 图 8C所示, 扣环 5620设置在载具 560的第一支架 5611下方, 可选地, 设置在短边的第 一支架 5611的中点处。 通过长边抵靠车辆座椅的方式, 使载具 560的整体重心更靠近座 椅椅背, 从而降低了在车辆刹车或启动时受到惯性前倾 的可能性, 使载具 560更稳固地 放置于车辆座椅 52上, 进而提高了安全性和抗冲击性。 参考 图 9, 本公开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固定带组件以及使 用该固定带组件的载具。 具 体地, 图 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第一实施 的载具 570以及将载具 570固定 至车辆座椅 52的固定带组件 590o 其中, 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的载具可以具有与前述第 一方面和 /或第二方面的载具类似的结构, 例如具有箱体、 支架装置和 /或顶棚组件等, 在 此不再赘述。 如 图 9所示, 固定带组件 590包括约束带 5910> 第一调节部 5920> 以及第一连接端 5930和第二连接端 5940(亦即固定端) 。 固定带组件 590用于将载具 570固定至车辆座 椅 52o 其 中, 约束带 5910可以呈倒置的 “Y”字形。 第一连接端 5930可以对应于约束带 5910的 “Y”形下端处, 而第二连接端 5940对应于约束带 5910的 “Y”形上端处, 即, 存在两个第二连接端 5940 - 在其他实施例中, 约束带 5910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 第一调 节部 5920设置在约束带 5910上, 用于调节约束带 5910的长度, 以适应于载具 570的形 状而将其固定于车辆座椅 52上。 在一实施例 中, 第一连接端 5930连接于车辆座椅 52的上方处、 或从车辆座椅 52上 方绕过而与其后侧的连接结构配合; 第二连接端 5940沿载具 570的底部延伸并连接于车 辆座椅 52上, 例如连接于车辆座椅 52背靠下侧的连接装置, 或者从车辆座椅 52的靠背 下方穿过, 使得第一连接端 5930和第二连接端 5940能够在车辆座椅 52的后侧相互连接, 从而将载具 570固定至车辆座椅 52 o 亦即, 约束带 5910从载具 570的箱体远离车辆座椅 52的靠背的一侧绕过, 并且第一连接端 5930和第二连接端 5940分别与车辆座椅 52连接、 或彼此连接。 当然, 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 来 将载具 570固定至车辆座椅 52。 例如, 第一连接端 5930可以呈钩状, 用于车辆中的其他 装置连接, 例如, 第一连接端 5930可以钩状结构直接与背靠与头靠之间的连 杆扣合、 或与背靠后侧的连接杆扣合等; 第二连接端 5940可以具有连接器, 与车辆座椅 52的连接 口连接。 此外 , 约束带 5910的第二连接端 5940沿载具 570底部延伸时, 约束带 5910能够通 过固定装置 (例如, 凹槽、 夹具、 螺钉等) 至少部分地固定于载具 570的底部, 使得约 束带 5910不会相对于载具 570滑动, 从而更好地将载具 570固定于车辆座椅 52。 参考 图 10A至图 10C, 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三方面第二实 施例的载具 570, 以及将载具 570,固定至车辆座椅 52的另一固定带组件 590,。 如 图 10A和图 10B所示, 固定带组件 590,用于将载具 570,固定至车辆座椅 52, 并且 包括约束带 5910\ 第一连接端 5930,和第二连接端 5940,。 约束带 5910,连接在第一连接 端 5930,与第二连接端 5940,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590,可包括多条约束带 5910, (本实施例以两约束带 5910,为例) 、 一个第一连接端 5930,和多个第二连接端 5940, (本实施例以两个第二连接端 5940,为例) 。 其中, 多条约束带 5910,中的每一个分别连 接在第一连接端 5930,与多个第二连接端 5940,中相应的第二连接端之间。 在另一示例中, 约束带 5910,可以由一条带构成, 该条带的两端分别构成两个第二连接端 5940,, 并且其 中间部分具有一转折点, 以构成第一连接端 5930,,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一实施例 中, 约束带 5910,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便在载具 570,放置于约束带 5910, 与车辆座椅 52之间, 并且第一连接端 5930,和第二连接端 5940,均连接至车辆座椅 52的 相应位置 (此时, 约束带 5910,被拉伸) 时, 由于其弹性作用而对载具 570,施加压力, 从 而更好地将载具 570,抵靠至车辆座椅 52上。 可选地, 固定带组件 590,还可以包括第一调 节部 (图中未示出) , 第一调节部设置在约束带 5910,上, 用于调节约束带 5910,的长度, 以适应于载具 570,的形状而将其固定于车辆座椅 52上。 另外 , 第一连接端 5930,和第二连接端 5940,可以呈钩状, 用于连接至车辆中的其他 装置, 例如, 第一连接端 5930,以钩状结构与背靠及头靠之间的连接杆扣 、 或与背靠后 侧的连接杆扣合等; 第二连接端 5940,可以为其他形式的连接器, 与车辆座椅 52对应的 连接口连接。 相应地 , 在一实施例中, 如图 10A和图 10B所示, 载具 570,的第一支架 571T上还可 以设置有固定扣 571Ta, 固定扣 571Ta例如可以通过钾钉、 螺钉等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架 571T上, 用于容置带组件 590,的约束带 5910,, 以防止其横向滑动。 如图 10B所示, 固 定扣 571Ta呈 C型结构, 并且固定带组件 590,的约束带 5910,卡合于 C型结构所形成的 容置空间中, 从而限制约束带 5910,在如图 10A所示的横向方向 D54上的移动, 进而使载 具 570,能够更稳定地固定在车辆座椅 52上。 在一示例中, 当载具 570,放置于车辆座椅上 时, 固定扣 571Ta设置在第一支架 571T远离车辆座椅的一侧。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约束 带 591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载具 570,的底部或其他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 例的 “固定扣”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带引导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扣的数量可以与 第二连接端的数量成 比例, 例如与第二连接端的数量相同, 或者为第二连接端的数量的 两倍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 固定扣的数量也可以小于第二连接端的数量, 但本公开并不 限于此。 此外 , 如图 10C所示, 固定带组件 590,还可以包括延长部件 590,a, 延长部件 590,a 包括延长带 5980\ 第三连接端 5950\ 第四连接端 5960,和第二调节部 5970,。 固定带组 件 590,的第一连接端 5930,可以连接于延长部件 590,a的第三连接端 5950,, 延长部件 590,a的第四连接端 5960,则连接至车辆座椅 52, 以及第二调节部 5970,设置在第三连接端 5950,与第四连接端 5960,间的延长带 5980,上并能够被调节, 以增加或减短延长带 5980, 的可用长度, 进而增加或减短固定带组件 590,的整体长度, 从而适应于不同类型的车辆 和不同尺寸的载具。 此外, 通过设置延长部件 590,a还能够使固定带组件 590,更方便地安 装拆卸和收纳, 同时也更有助于将固定带组件 590,方便快捷地固定至车辆座椅 52 o 图 11至图 14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 具 7300, 图 14B示出了与 载具 7300配合使用的固定带组件 7500 - 在一些示例 中, 载具 7300可以是具有硬质的把手 7306的敞口箱式结构 (例如婴儿提 篮, 见图 11和图 12) , 或者是不具有把手 7306的敞口箱式结构 (见图 13) , 或者是具 有顶棚 (亦即顶篷) 7307不具有提手的箱式结构, 或者是既具有顶棚 7307也具有把手 7306的可封闭箱式结构 (见图 14A) o 载具 7300可以配置有多个带引导机构, 以使固定 带组件 7500与载具 7300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 从而更好地将载具 7300固定在车辆座椅 上而不容易左右滑移。 下面 以图 11和图 12所示的载具 7300为例进行说明。 载具 7300包括箱体 73A和支架 装置 73B, 箱体 73A限定出容置空间 7310, 容置空间 7310例如用于容置儿童或动物。 箱 体 73A例如可以由但不限于发泡材料制成。 支架装置 73B例如包括第一支架 73111、 两 个第二支架 73112、 第三支架 73113o 第一支架 73111和第三支架 73113大体平行设置并 且呈环形结构。 各个第二支架 73112呈 U型结构而具有竖直段 731121和水平段 731122, 第一支架 73111和第三支架 73113通过两个第二支架 73112连接。 箱体 73A由支架装置 73B支撑, 第一支架 73111和第二支架 73112的竖直段 731121结合于箱体 73A的外周壁 73101, 第二支架 73112的水平段 731122和第二支架 73112例如位于箱体 73A的下方。 卡 合件 7311形成于第三支架 73113上。 由图 11和图 12可以看出, 载具 7300的主体结构 (包括箱体 73A和支架装置 73B) 的侧部和底部均可以设置有带引导机构, 以及, 载具 7300的把手 7306的顶部和侧部也可 以设置有带引导机构。 更具体地, 载具 7300的主体结构上的带引导机构例如可以设置 第三支架 73113对应各个第二支架的竖直段 731121的位置、 各个第二支架 73112的竖直 段 731121上、 第一支架 73111对应各个第二支架的竖直段 731121的位置上。 在一些实施 例中, 第三支架 73113 ±的带引导机构 733可以包括底壳 7331和面壳 7332, 底壳 7331和 面壳 7332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的织带穿过的通道, 以使织带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 73B滑移。 带引导机构 733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中举例说明。 第二支架 73112和第一支架 73111 ± (例如远离车辆座椅的一侧) 的带引导机构 734例如可以采用具有开口 7340的 C 型结构。 把手 7306 ±的顶部和侧部的带引导机构 734也可以采用 C型结构。 固定带组件 7500(见图 14B) 的约束带或分开或并列地穿过这些带引导机构 而与载具 7300连接, 使 得载具 7300稳定地固定在车辆座椅上。 在一示例 中, 如图 14B所示,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固定带组件 7500, 该固定带组 件 7500例如包括约束带组件 751和延长部件 752 o 约束带组件 751例如包括第一连接端 7511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 7512, 第一连接端 7511和各个第二连接端 7512之间可以通过多条约束带连接, 约束带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 带。 本实施例中, 约束带组件 751具有两个第二连接端 7512, 两个第二连接端 7512通过 一整条约束带 7513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 第一连接端 7511可以具有供该约束带穿过的 孔 75110, 孔 75110与约束带 7513滑动配合, 使得第一连接端 7511在约束带 7513上的 位置可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 第二连接端 7512例如是 ISOFIX插件, 以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亦即第二连接端 7512在载具 7300的下方连接于车辆座椅。 当然, 第二连接端 7512的类型不限于 ISOFIX插件, 其可以是钩体、 扣具等任何合适的 类型。 延长部件 752例如包括延长带 7521、 调节部 7522、 第三连接端 7523、 第四连接端 7524 o 延长带 7521例如是织带, 第三连接端 7523和第四连接端 7524分别与延长带 7521 连接。 第三连接端 7523用于和约束带组件 751的第一连接端 7511可拆卸地连接, 第三连 接端 7523和第一连接端 7511例如可以是彼此配合的扣具或者挂钩等任 合适的结构。 第 四连接端 7524用于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 (例如车辆座椅顶部的连接结构, 或者车辆座椅 的靠背后侧的连接结构) 可拆卸地连接, 亦即第四连接端 7524在载具 7300的上方连接于 车辆座椅, 以将载具 7300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第四连接端 7524的类型例如可以是钩体、 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类型。 调节部 7522设置在延长带 7521 ±, 用于调节在第三连接端 7523 和第四连接端 7524之间的延长带 7521的可用长度。 在实 际使用中, 延长部件 752的第四连接端 7524可以保持与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 第一连接端 7511和第三连接端 7523的连接位置处于便于用户操作的地方, 例如车辆座椅 的靠背顶部或者前侧。 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方便地操作第一连接端 7511和第三连接端 7523 的连接或者分离, 从而将载具 7300方便地固定至车辆座椅上或者从车辆座椅 走。 举例来说 , 在本实施例中, 结合图 11、 图 12和 14B, 两个第二连接端 7512与车辆 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后, 约束带 7513沿图 11与图 12所示的两个第二支架 73112的水 平段 731122向前延伸并通过第三支架 73113上的例如两个带引导机构 733固定于载具 7300的底外侧壁边缘的两侧 (即, 安装在车辆座椅上的载具 7300的前侧壁边缘的左右两 侧) , 接着沿两个第二支架 73112的竖直段 731121向上延伸并通过其上的带引导机构 734 固定于载具 7300的外侧壁, 之后沿把手 7306向后延伸并通过其上的至少一个带引导机 734固定于把手上, 最后由第四连接端 7524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 以将载具 7300固 定于车辆座椅上。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的 “底外侧壁边缘”可以认为是载具 7300 的侧壁与底部的相交部分的外侧, 或者载具 7300在放置于车辆座椅上时远离车辆座椅背 靠一侧的底边缘。 亦即, 两个带引导机构 733可以对称地设置在载具 7300远离车辆座椅 背靠一侧的底边缘处。 图 13所示的载具 7300相对于图 12所示的载具 7300而言, 差别主要在于没有配置图 12中的把手 7306, 该载具 7300可以参见对于图 12所示的载具 7300的描述。 举例来说, 如图 14B所示, 两个第二连接端 7512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后, 约束带 7513沿 图 13所示两个第二支架 73112的水平段向前延伸并通过第三支架 73113上的例如两个带 引导机构 733固定于载具 7300的底外侧壁边缘的两侧, 接着沿两个第二支架 73112的竖 直段向上延伸并通过其上的带引导机构 734固定于载具 7300的外侧壁, 之后由第四连接 端 7524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 以将载具 7300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图 14A所示的载具 7300相对于图 12所示的载具 7300而言增加了顶棚 7307, 顶棚 7307的侧部和顶部均可以设置有带引导机构 734o 固定带组件 7500(见图 14B) 的约束 带 7513可以穿过顶棚 7307上的带引导机构 734或者穿过把手 7306上的带引导机构 734。 举例来说, 如图 14B所示, 两个第二连接端 7512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后, 约 束带 7513沿图 14A所示的两个第二支架 73112的水平段向前延伸并通过第三支架 73113 上的例如两个带引导机构 733固定于载具 7300的底外侧壁边缘的两侧, 接着沿两个第二 支架 73112的竖直段向上延伸并通过其上的带引导机 734固定于载具 7300的外侧壁, 之后沿顶棚 7307的两侧向后延伸 (具体如相对于顶棚 7307的拉链结构 7309的两侧) 并 通过顶棚 7307两侧对应的至少一带引导机构 734固定于顶棚 7307 ±, 最后由第四连接端 7524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 以将载具 7300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请参 阅图 15和图 16, 本公开第四方面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具, 该载具包括支架 装置 1300A、 多个带引导机构 133A, 及固定带组件 1500Ao 本实施例的载具 (例如睡篮 等) 还包括设置在支架装置 1300A上的箱体 122Ao 具体地, 支架装置 1300A至少部分地 环绕箱体 122A, 并支撑箱体 122Ao 固定带组件 1500A穿过多个带引导机构 133A, 以使 固定带组件 1500A与支架装置 1300A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 从而更好地将箱体 122A固定 在车辆座椅 1600A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请参 阅图 17, 本实施例的支架装置 1300A包括第一架 132A(亦可称为 “第三支架”, 但其结构类似于前述实施例 中的第三支架) 。 第一架 132A大致为环形的方框。 第一架 132A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一根支撑杆 1322Ao 第一架 132A的两个长边上设有对称分布 的四个固定片 1326A。 该四个固定片 1326A两两相对, 且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设置。 每个带引导机构 133A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一个固定片 1326A上。 具体地, 每一固 定片 1326A包括靠近箱体 122A的内侧和远离箱体 122A的外侧, 每个带引导机构 133A 固定在固定片 1326A的外侧。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每个带引导机构 133A也可固 定在固定片 1326A的内侧。 第一架 132A的两个长边上还设有四个固定块 1325A。 每个固 定块 1325A靠近一个固定片 1326A, 且分别位于两个长边的两个固定块 1325A相对设置。 箱体 122A的底部可通过螺钉等与固定块 1325A固定连接。 第一架 132A的两个短边上还 分别设有一个向上凸出的锁定座 1328Ao 请参 阅图 15、 图 16、 图 18和图 19, 箱体 122A和把手 124A共同构成婴儿提篮 1200A (亦即, 本实施例的载具可以包括箱体 122A和把手 124A) o 箱体 122A限定出容置空间 1210A , 容置空间 1210A可以用于容置儿童或 宠物。 箱体 122A可由发泡性聚丙烯 (EPP) 、 发泡性聚乙烯 (EPE) 、 发泡性乙烯 (EPO) 等发泡材料所制成。 把手 124A 可枢转地连接在箱体 122A的两侧。 箱体 122A的底部对应锁定座 1328A的位置各设有一 个锁定槽 1222Ao 当箱体 122A安装至支架装置 1300A上时, 锁定座 1328A插入到对应的 锁定槽 1222A中, 以进一步将箱体 122A固定至支架装置 1300A上, 防止二者之间发生晃 动。 此时四个带引导机构 133A位于箱体 122A的底部。 请参 阅图 20, 本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 1500包括约束带组件 151和延长部件 152o 约 束带组件 151A包括两个约束带 1513A, 约束带 1513A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 约束带组 件 151A还包括位于每个约束带 1513A -端的第一连接端 1512A(亦称为固定端) 、 以及 与两个约束带 1513A的另一端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 1511Ao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连接端 1512A是 ISOFIX插件。 延长部件 152A包括延长带 1521A、 调节部 1522A、 第二扣具 1523A、 第三连接端 1524 Ao 延长带 1521A例如是织带, 其一端与第二扣具 1523A相连。 第二扣具 1523A与第一扣具 1511A可拆卸地连接。 调节部 1522 A设置在延长带 1521A上, 用于调节延长带 1521A的可用长度。 位于延长带 1521A另一端的第三连接端 1524A大致 为卡钩, 其可以与车辆座椅的合适结构 (例如车辆座椅 1600A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 可拆卸地卡合, 从而将支架装置 1300A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A上。 可以理解, 在一些实 施例中, 调节部 1522 A也可省略。 请参 阅图 15和图 16,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 首先将箱体 122A固定至支架装置 1300A 上, 然后先将箱体 122A和支架装置 1300A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A上, 然后将两个第二连 接端 1512A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 之后, 将两个约束带 1513A分别穿过位于第 一架 132A两侧的两个带引导机构 133A, 从第一架 132A远离箱体 122A的外侧绕过箱体 122A的下方。 接着将延长部件 152A的第三连接端 1524 A卡合在车辆座椅 1600A顶部或 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 , 最后将两个约束带 1513A的顶部与延长部件 152A的第二扣具 1523A扣合, 从而将箱体 122A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A上。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两个约束带 1513A也可从第一架 132A与箱体 122A之间绕过箱体 122A的下方。 请参 阅图 21和图 22, 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与本方 面第二实施例的 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 包括支架装置 1300A、 设置在支架装置 1300A上的箱体 122A、 多 个带引导机构 133A, 及固定带组件 1500Ao 固定带组件 1500A穿过多个带引导机构 133A, 以使固定带组件 1500A与支架装置 1300A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 从而更好地将箱体 122A 固定在车辆座椅 1600A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请参 阅图 23至图 25, 本方面第三实施例的支架装置 1300A包括第一架 132A(亦可 称为 “第三支架”, 但其结构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三支架) 。 第一架 132A大致为环 形的方框。 第一架 132A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一根支撑杆 1322Ao 第一架 132A上设有两 个相对的固定片 1326Ao 具体地, 两个固定片 1326A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分别固定于第 一架 132A的两个短边上, 且两个固定片 1326A相对设置。 每个带引导机构 133A固定在 一个固定片 1326A上。 如 图 25所示, 带引导机构 133A包括底壳 1331A和面壳 1332A。 面壳 1332A具有容 纳固定片 1326A的容纳槽 13322Ao 固定片 1326A插入到面壳 1332A的容纳槽 13322A内, 并通过多个螺钉与面壳 1332A固定。 底壳 1331A和面壳 1332A也通过多个螺钉固定相连。 如 图 25、 图 26A和图 26B所示, 带引导机构 133A还包括定位座 1333A。 定位座 1333A嵌设在箱体 122A上。 底壳 1331A可通过例如螺钉 1334A等固定在定位座 1333A。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带引导机构 133A也可仅仅依靠定位座 1333A而直接设置在 箱体 122A上, 此时固定片 1326A也可省略。 同理, 在其他实施例中, 带引导机构 133A 也可仅仅依靠固定片 1326A与第一架 132A固定, 此时定位座 1333A也可省略。 底壳 1331A和面壳 1332A共同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 1500A的约束带 1513A穿过的通道 133OA。 底壳 1331A上设置有向面壳 1332A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 13311A。 面壳 1332A上设置 有向底壳 1331A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 13312A, 第一凸肋 13311A和第二凸肋 13312A 在约束带 1513A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也即, 第一凸肋 13311A和第二凸肋 13312A设 置在通道 133OA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 13311A和第二凸肋 13312A 的高度, 使得位于第一端口 133O1A和第二端口 13302A之间的约束带 1513A在通道 133OA 内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 13311A的顶端和第二凸肋 13312A的顶端, 由此约束带 1513A会 受到来自第一凸肋 13311A和第二凸肋 13312A的移动阻力。 这样, 当固定带组件 1500A 束紧后, 约束带 1513A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 1300A滑移。 请参 阅图 21和图 22,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 首先将箱体 122A固定至支架装置 1300A 上, 然后先将箱体 122A和支架装置 1300A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A上, 然后将两个第二连 接端 1512A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 之后, 将两个约束带 1513A分别穿过位于第 一架 132A的两个短边上的两个带引导机构 133A, 从第一架 132A和箱体 122A之间绕过 箱体 122A的下方。 接着将延长部件 152 A的第三连接端 1524 A卡合在车辆座椅 1600A顶 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 最后将两个约束带 1513A的顶部与延长部件 152A的第二扣具 1523A扣合, 从而将箱体 122A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A上。 可选地 , 如图 16、 图 22所示, 两个约束带 1513A的第二连接端 1512A(亦即固定 端) 之间的间距小于 (两个约束带 1513A所穿过的) 带引导机构 133A之间的间距, 带引 导机构 133A的开口朝向外侧, 使得约束带 1513A在被固定时不易从带引导机构 133A中 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 该设置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其同样适用于本公开第四方面各个 实施例。 请参 阅图 27和图 28, 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与本方 面第二实施例的 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 包括婴儿提篮 1200A、 支架装置 1300A, 及带引导机构。 固定带组 件 1500A穿过带引导机构, 从而将婴儿提篮 1200A固定在车辆座椅 1600A上而不容易发 生前后左右滑移。 婴儿提篮 1200A包括箱体 122A, 亦即, 本实施例的载具可以包括箱体 122Ao 箱体 122A限定出容置空间 1210A, 容置空间 1210A可以用于容置儿童或宠物。 箱体 122A可 由发泡性聚丙烯 (EPP) 、 发泡性聚乙烯 (EPE) 、 发泡性乙烯 (EPO) 等发泡材料所制 成。 支架装置 1300A包括第一架 132A(亦可称为 “第三支架”, 但其结构类似于前述实 施例中的第三支架 ) 、 框架结构 123A和顶棚架 125A。 框架结构 123A包括第一框架 1231A和两个第二框架 1232Ao 第一框架 1231A大致为环形, 其结合于箱体 122A且环绕 设置在箱体 122A的周壁上。 两个第二框架 1232A的两端连接第一框架 1231A且沿箱体 122A的纵轴方向 (亦可称为纵向方向) 彼此分离地设置。 每一第二框架 1232A结合于箱 体 122A的底壁和侧壁, 且第二框架 1232A的底部通过固定座 (亦即固定组件) 与第一架 132A 固定相连。 如此, 框架结构 123A可为箱体 122A提供稳固的支撑, 而能提高箱体 122A 的耐冲击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方面各实施例中的 “第一框架”亦可称为 “第一 支架” , “第二框架”亦可称为 “第二支架” , 以及 “第一架”亦可称为 “第三支架” , 其可以与下文其他各方面 的 “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 ”和 “第三支架” 的布置类似。 因此可以认为, 本实施例的载具的支架装置 1300A可以包括第一支架 (即 1231A) 、 第 二支架 (即 1232A) 和第三支架 (即 132A) 。 如 图 29所示, 顶棚架 125A用于支撑顶棚 (图未示) 。 两个顶棚架 125A可枢转地连 接在箱体 122A的两侧。 具体地, 框架结构 123A还包括设于第一框架 1231A中部的引导 件 1233A, 每一顶棚架 125A的末端枢接于引导件 1233A。 通过顶棚架 125A的枢转, 可 使顶棚在使用状态与收合状态 之间切换, 从而达到遮阳和便于收纳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 是, 在其他实施例中, 载具 (例如本实施例的婴儿提篮 1200A) 还可以包括把手 (图中 未示出) , 例如可枢转地连接在箱体 122A两侧, 且把手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每一顶棚架 125A两端之间的距离, 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本方面第 四实施例的支架装置 1300A的结构及其与婴儿提篮 1200A(具体为其箱体 122A) 的连接方式与第二实施例的支架装置 1300A相同, 因此不在赘述。 如 图 27至图 28所示, 本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1500A为三点式安全带, 其包括彼 此相连的肩带 154A和腰带 156Ao 肩带 154 A的上端与车辆座椅 1600A的靠背顶部相连, 肩带 154A的中部斜跨经过第一框架 1231A及部分箱体 122A, 肩带 154A的下端通过一安 全带锁舌 (图中未示出) 与车辆座椅 1600A的安全带锁扣可拆卸地连接。 腰带 156A的一 端与车辆座椅 1600A相连, 另一端通过安全带锁舌与肩带 154A的下端相连。 请参阅图 28, 腰带 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框架 1232A的外侧, 因此能够将婴儿提篮 1200A(即箱体 122A) 的底部束缚在车辆座椅 1600A上。 请参 阅图 28至图 31 , 第四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包括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Ao 第一带 引导机构 1400A大致为长条形板, 其中部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在引导件 1233A上。 第 一带引导机构 1400A和引导件 1233A共同限定出供肩带 154A穿过的两个通道 1430A。 两 个通道 1430A分别位于螺钉的两侧, 且相对设置, 即可以分别允许来自左侧或右侧的肩 < 154 A穿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 每一通道 1430A还具有侧方导入口 14303A(见图 30) 。 侧方导入口 14303A连通通道 1430Ao 通过设置侧方导入口 14303A, 肩带 154A可以容易 地从侧向滑入通道 1430A中。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A也可 以直接设置在婴儿提篮 1200A(例如其箱体 122A) 或顶棚架 125A上。 可以理解, 通道 1430A的数量也可为一个或更多。 如 图 31所示, 引导件 1233A ±设置有向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A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三 凸肋 12331Ao 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A上设置有向引导件 1233A凸伸的至少一个第四凸肋 1432A, 第三凸肋 12331A和第四凸肋 1432A在肩带 154A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也即, 第三凸肋 12331A和第四凸肋 1432A设置在通道 1430A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 通过合理设 置第三凸肋 12331A和第四凸肋 1432A的高度, 使得位于第一端口 14301A和第二端口 14302A之间的肩带 154A在通道 1430A内弯折地绕过第三凸肋 12331A的顶端和第四凸肋 1432A的顶端, 由此肩带 154A会受到来自第三凸肋 12331A和第四凸肋 1432A的移动阻 力。 这样, 当固定带组件 1500A束紧后, 肩带 154A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 1300A滑 移。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 , 首先将婴儿提篮 1200A(即箱体 122A) 固定至支架装置 1300A 上, 然后将婴儿提篮 1200A和支架装置 1300A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A上。 之后, 将固定 带组件 1500A的肩带 154 A绕过婴儿提篮 1200A的前侧, 并将腰带 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 框架 1232A的外侧, 然后肩带 154 A的下端的 ISOFIX插件插入车辆座椅 1600A的 ISOFIX 插口中。 最后, 将肩带 154A从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A的侧方导入口 14303A滑入通道 1430A中, 从而将婴儿提篮 1200A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A上。 请参 阅图 32和图 33, 根据本申请第四方面第五实施例的载具与本方 面第四实施例的 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 包括婴儿提篮 1200A、 支架装置 1300A, 及带引导机构。 其主要区 别在于 , 带引导机构除了包括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A之外, 还包括第二带引导机构 1450Ao 固定带组件 1500A穿过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A和第二带引导机构 1450A, 以使 固定带组件 1500A与支架装置 1300A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 从而更好地将婴儿提篮 1200A 固定在车辆座椅 1600A上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具体地 , 第五实施例的支架装置 1300A包括大致为环形的第一架 132Ao 第二带引导 机构 1450A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第一架 132A上, 并位于婴儿提篮 1200A的底部。 第二带引导机构 1450A的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构 733、 133A的结构相同, 其 具体结构将在下文进行举例说明。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 , 首先将婴儿提篮 1200A固定至支架装置 1300A上, 然后将婴儿 提篮 1200A和支架装置 1300A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A上。 之后, 将固定带组件 1500A的 腰带 156A穿过第二带引导机构 1450A后绕过婴儿提篮 1200A的前侧, 并将腰带 156A环 绕在两个第二框架 1232A的外侧, 然后肩带 154A的下端的 ISOFIX插件插入车辆座椅 1600A的 ISOFIX插口中。 最后, 将肩带 154A从第一带引导机构 1400A的侧方导入口 14303A滑入通道 1430A中, 从而将婴儿提篮 1200A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A上。 上述两个 实施例中简要地示出了如何将前述实施例的载 具固定至车辆座椅 的两种方 式,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 下文中具体示出本公开的载具与车辆座椅 (例如汽车座 椅或飞机座椅等) 之间的多种连接方式。 参考 图 34A至图 34D, 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载具 1700与车辆座椅 1600A 的连接方式。 具体地, 载具 1700可以通过固定带组件 1500A固定至车辆座椅。 如 图 34A和图 34B所示, 本实施例的载具 1700可以包括箱体 1722(即, 承载部) 和 支架装置 1723 o 箱体 1722限定用于容置儿童或宠物的容置空间 1710, 并且可以由发泡性 聚丙烯 (EPP) 、 发泡性聚乙烯 (EPE) 、 发泡性乙烯 (EPO) 等发泡材料所制成。 支架 装置 1723可以包括第一支架 17231、 第二支架 17232和第三支架 17233。 第一支架 17231 大体平行设置并呈环形结构, 并且结合于箱体 1722且环绕设置在箱体 1722的周壁上。 第 二支架 1723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架 17231 , 并且沿着箱体 1722的纵轴方向彼此分离 地设置, 例如自箱体 1722的一侧 (例如长边侧) 沿着箱体 1722的横轴方向 (即横向方 向) 延伸至相对侧 (例如另一长边侧) 。 第二支架 17232的底部通过固定组件 17234与第 三支架 17233固定连接。 另外, 载具 1700还可以包括顶棚架 1725, 用于支撑罩设于箱体 1722 ±方的顶棚 (未示出) , 并且可以连接于第一支架 17231上方。 在一示例 中, 如图 34A和图 34B所示, 固定带组件 1500A可以为两点式安全带, 并 对载具 1700进行两点式固定。 该固定带组件 1500A包括腰带 156Ao 腰带 156A的两端分 别在箱体 1722的两侧与车辆座椅 1600A连接, 并且该腰带 156A从载具 1700远离车辆座 椅 1600A背靠的一侧 (即, 外侧) 绕过支架装置 1723 , 即, 腰带 156A绕过第二支架 17232的外侧, 并从箱体 1722的底部和第三支架 17233之间穿过(例如, 腰带 156A可以 从外侧抵靠用于连接第二支架 17232与第三支架 17233的两个固定组件 17234) , 从而能 够将箱体 1722的底部束缚在车辆座椅 1600A ±o 可选地, 腰带 156A还可以环绕远离车 辆座椅 1600A背靠一侧的两个固定组件 17234, 以将箱体 1722更稳定地束缚于车辆座椅 1600Ao 在另一示例 中, 如图 34C和图 34D所示, 载具 1700也可以通过三点式安全带来进行 两点式固定。 具体地, 固定带组件 1500A可以为三点式安全带, 并包括肩带 154A和腰带 156Ao 在本示例中, 腰带 156A采用类似于前述示例 (见图 34A) 的连接方式, 因此不在 此赘述; 而肩带 154A不用来固定载具 1700o 如图 34C所示, 肩带 154A可以不穿过箱体 1722 o 可选地或替代地, 如图 34D所示, 肩带 154A可以穿过箱体 1722与车辆座椅 1600 的背靠之间 (并未对箱体 1722施力) 。 参考 图 35A至图 35G, 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载具 1800与车辆座椅 1600A的连接方式。 载具 1800具有与前述图 34A所示实施例的载具 1700类似的结构, 在 此不做赘述。 固定带组件 1500A可以为三点式安全带, 并对载具 1800进行两点式固定。 具体地, 固定带组件 1500A具有腰带 156A和肩带 154A, 其中肩带 154A不对载具 1800 起到固定作用, 例如可以如图 35A所示不穿过箱体 1822, 或者可以如图 35B所示穿过箱 体 1722与车辆座椅 1600A的背靠之间 (并未对箱体 1822施力) 。 与前述实施例不 同之处在于, 载具 1800还设置有带引导机构 1850(类似于前述实施 例中所述的 “第二带引导机构 1450A” ) o 如图 35A和图 35B所示, 该带引导机构 1850 设置在支架装置 1823 ±, 用于与固定带组件 1500配合。 具体地, 本实施例可以设置有两 个带引导机构 1850, 分别对称地设置在支架装置 1823的第三支架 18233 ±, 例如大致位 于箱体 1822的长边的中间位置。 当需要将载具 1800固定至车辆座椅 1600A时, 可以先将载具 1800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A上, 再将固定带组件 1500的腰带 156A穿过带引导机构 1850后绕过箱体 1822的前 侧, 并将腰带 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支架 18232的外侧, 亦即, 使腰带 156A绕过载具 1800远离车辆座椅 1600A背靠的一侧 (即, 外侧) , 然后肩带 154A的下端的 ISOFIX插 件插入车辆座椅 1600A的 ISOFIX插口中, 从而将载具 1800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A上。 通过本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 1850, 能够更好地提升对载具 1800进行固定的可靠性和牢固 性, 从而更好地防止载具 1800在车辆紧急制动或受到冲击时发生前翻。 如 图 35C至图 35G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 18233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固定 片 1851 , 例如大致位于箱体 1822的长边的中间位置处。 每个固定片 1851可以朝向靠近 箱体 1822的方向倾斜。 在一示例中, 固定片 1851可以具有近似 L型结构, 且该近似 L型 结构的钩状部固定于第三支架 18233 - 每个固定片 1851包括靠近箱体 1822的内侧和远离 箱体 1822的外侧, 并且固定片 1851的外侧设置有带引导机构 1850o 具体地 , 如图 35C至图 35G所示, 带引导机构 1850可以包括底壳 1852和面壳 1853。 底壳 185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 18522, 并与固定片 1851上的第一固定孔 18511对应, 以 使底壳 1852可以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至固定片 1851。 面壳 1853可以通过例如螺钉等紧 固件安装于底壳 1852。 底壳 1852与面壳 1853共同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 1500A(例如腰 带 156A) 穿过的通道 1854o 在一示例中, 底壳 1852的下部部分与面壳 1853的下部部分 固定连接, 底壳 1852的上部部分朝向靠近箱体 1822的方向倾斜, 例如适应于固定片 1851 的形状, 以及面壳 1853的上部部分朝向背离箱体 1822的方向倾斜, 使得底壳 1852与面 壳 1853之间形成一角度, 即具有类似于 V型的结构。 此外 , 底壳 1852上设置有向面壳 1853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 18521。 面壳 1853上 设置有向底壳 1852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 18531 , 第一凸肋 18521和第二凸肋 18531在 腰带 156A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亦即, 第一凸肋 18521和第二凸肋 18531设置在通道 1854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 18521和第二凸肋 18531的高度, 使 得位于通道 1854内的腰带 156A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 18521的顶端和第二凸肋 18531的顶 端, 由此腰带 156A会受到来自第一凸肋 18521和第二凸肋 18531的移动阻力。 这样, 当 固定带组件 1500A束紧后, 腰带 156A不会轻易地相对滑移。 可 以理解的是, 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构 133A、 733、 1450可以具有与本实施例 的带引导机构 1850类似的结构, 亦即, 带引导机构 1850可以为带引导机构 133A、 733、 1450(即第一带引导机构) 的一个示例,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此外 , 除了使用三点式安全带之外, 本实施例的载具 1800还可以采用两点式安全带 进行两点式固定, 其连接方式类似于三点式安全带中的腰带 156A的连接方式, 在此不再 赘述。 参考 图 36A至图 36C, 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载具 1900与车辆座椅 1600A的连接方式。 载具 1900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的载具 1800类似的结构, 其不同之处在 于, 除了与前述带引导机构 1850类似的第二带引导机构 1950之外, 载具 1900还可以包 括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o 在一示例 中, 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可以设置在顶棚架 1925或第一支架 19231 ±, 具 体地可以大致位于箱体 1922的长边的中间位置处。 可选地, 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大致为 长条形板, 其中部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至顶棚架 1925或第一支架 19231 o 如图 36A所 示, 以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固定至顶棚架 1925为例 (类似于图 32所示实施例) , 第一 带引导机构 1940与顶棚架 1925之间限定出供肩带 154A穿过的通道 1941。 在一具体示例 中, 载具 1900可以设置有两个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 两个第一带引导 机构 1940可以对称地设置在载具 1900的一侧, 例如在载具 1900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A 时远离车辆座椅 1600A背靠的一侧 (即, 外侧或前侧) 并相对于该侧的中心线对称。 可 选地或替代地, 两个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可以对称地设置在载具 1900的两侧, 例如当放 置在车辆座椅 1600A上时靠近背靠的一侧和远离背靠的一侧 (亦即载具 1900的两个长边 侧) , 或者另外两侧 (亦即两个短边侧) 。 通过不同的设置位置, 可以适应地将载具 1900固定在不同的车辆座椅和 /或车辆座椅的不同位置, 例如左侧或右侧的座椅上。 通过 同时设置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和第二带引导机构 1950, 本实施例的载具 1900 可以通过固定带组件 1500A进行两点式固定和三点式固定, 其中图 36A和图 36B所示的 两点式固定方式与前述实施例 (参见图 35A和图 35B) 类似, 在此不做赘述。 如 图 36C所示, 固定带组件 1500A可以穿过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和第二带引导机构 1950, 以使固定带组件 1500A与支架装置 1923之间具有多个连接点, 从而更好地将载具 1900固定在车辆座椅 1600A上而不容易在车辆受到冲击时与箱体 1900发生相对滑动 (此 实施例与图 32所示的结构类似) 。 具体地, 当需要将载具 1900固定至车辆座椅 1600A 时, 可以先将载具 1900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A上, 再将固定带组件 1500A的腰带 156A 穿过带引导机构 1950后绕过箱体 1922的前侧, 并将腰带 156A环绕在两个第二支架 19232 的外侧, 然后肩带 154 A的下端的 ISOFIX插件插入车辆座椅 1600A的 ISOFIX插口中, 从而将载具 1900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A上。 最后, 固定带组件 1500A的肩带 154A从第 一带引导机构 1940(例如通道 1941) 穿过后绕过载具 1900的前侧, 并且其下端与腰带 156A 的一端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A, 由此形成三点式固定。 在一示例中, 第一带引导机 构 1940可以具有对称设置的两个通道 1941 , 分别位于螺钉的两侧。 通过将肩带 154A从 远离 ISOFIX插件一侧的通道 1941穿过(例如图 36C所示的左侧的通道 1941) , 可以使 肩带 154A更牢固地固定载具 1900- 在另一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1500A的肩带 154A还 可以穿过靠近座椅 1600A背靠一侧的第一带引导机构 1940, 或者肩带 154A还可以穿过 靠近 ISOFIX插件一侧的通道 1941 ,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参考 图 37A至图 40, 图 37A至图 37C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的 立体图, 图 38示出与图 37A所示的载具配合的固定座组件的立体图, 图 39示出载具通 过固定座组件安装至车辆的立体图, 以及图 40示出图 39所示的固定带组件的立体图。 本公开 的载具 6100可以例如为宠物箱、 宠物担架、 宠物篮、 婴儿提篮等。 本公开第 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具 (例如宠物箱) , 其可以具有与前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的载具 不同的结构。 如 图 37A至图 37C, 载具 6100可以包括箱体 6110和支架装置 6120(亦可称为 “支 架组件” ) 。 箱体 6110包括本体 6111和底部支撑件 6112, 本体 6111能拆卸地罩设于底 部支撑件 6112上, 以与底部支撑件 6112形成供宠物乘坐的容置空间。 其中, 底部支撑件 6112构成箱体 6110的底部, 本体 6111构成箱体 6110的四个侧面和顶面。 本体 6111通过 至少一连接组件能拆卸地连接于底部支撑件 6112 ±o 具体地, 在一示例中, 至少一连接 组件包括彼此能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 61116和第二连接件 61117, 其中, 第一连接件 61116设置在本体 6111 ±, 而第二连接件 61117设置在底部支撑件 6112上。 在一具体示 例中, 第一连接件 61116和第二连接件 61117为相互配合的拉链, 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例 如还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卡合结构、 滑扣结构、 魔术贴 (hook and loop fastener, 魔鬼毡) 、 钩和环等, 并且优选地, 采用软性连接方式。 替代性地, 在另一示例中, 本体 6111与底 部支撑件 6112可以固定连接(例如缝合在一起) 或一体成型。 支架装置 6120用于将载具 6100固定到移动装置, 例如车辆或手推车等。 支架装置 6120设置在箱体 6110的底部支撑件 6112下方, 能够与安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组件 6200 固定。 箱体 6110经由底部支撑件 6112安置在支架装置 6120上。 如图 37B和图 38所示, 支架装置 6120包括卡合件 6121 , 通过将卡合件 6121卡合在固定座组件 6200的卡合部 6210处。 由此, 通过固定座组件 6200的连接装置 6220(例如 ISOFIX固定件) 与车辆上 设置的插口配合, 将载具 6100固定至车辆的座椅上。 可选地, 如图 38所示, 固定座组件 6200上可以对称地设置有四个卡合部 6210, 使得支架装置 6120在四个卡合点与固定座组 件 6200固定, 从而使两者的定位更稳固。 在一示例中, 卡合件 6121可以呈环形结构件, 与底部支撑件 6112的底部间隔地设置。 其中, 卡合件 6121的中心在竖直方向上大致对应 于箱体 6110的中心。 此外 , 支架装置 6120还可以包括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6122, 设置在卡合件 6121 ±以 与箱体 6110的底部连接, 并且彼此间隔一定距离, 例如分别靠近箱体 6110底部的四个拐 角设置, 从而为箱体 6110提供平衡且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地, 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6122可 以相对于载具 6100的纵轴方向 D61和横轴方向 D62对称地设置在卡合件 6121沿横轴方 向的相对两侧。 例如, 如图 37B所示, 四个第一连接支架 6122分别对称地设置在卡合件 6121 的环形结构件的两个长边上。 但应该理解的是, 本公开的卡合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 并且第一连接支架 6122也不限于上述数量。 可选地, 在另一示例中, 可仅设置两个第一 连接支架 6122, 且两个第一连接支架 6122呈对角设置。 在其他示例中, 第一连接支架 6122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 五个等。 进一 步地, 支架装置 12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连接支架 6123 , 分别装设在卡合件 6121沿纵轴方向 D61的相对两侧, 并连接至箱体 6110的底部, 从而进一步稳固箱体 6110 与支架装置 6120的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在图 37B中示出仅示出两个第二连接支架 6123 , 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 还可以设置四个、 六个等。 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在其 他示例中, 第一连接支架 6122与第二连接支架 6123可以择一设置, 只要能够稳固箱体 6110与支架装置 6120的结合即可, 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此外 , 支架装置 6120还可以包括结构加强件 6124, 大致位于卡合件 6121沿纵轴方 向 D61的中间位置。 结构加强件 6124的中央部朝箱体 6110的底部呈曲面形状, 即, 其 中央部的高度高于两侧末端的高度, 从而使支架装置 6120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能力, 不易 受力变形。 但需要说明的是, 本公开支架装置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实施例。 此外 , 除了使用固定座组件之外, 还可以配合顶部系绳 (Top Tether) 的连接方式来 进一步固定载具 6100o 如图 39和图 40所示, 还可以采用固定带组件 6300将载具 6100固 定至车辆上。 具体地, 固定带组件 6300包括第一带 6310和第二带 6320, 其中, 第一带 631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连接装置 6340(例如 Top Tether固定件) , 第一带 6310的另一端 设置有连接装置 6330(例如 latch固定件) ; 而第二带 6320的一端可以通过调整器 6350 (用于调节第二带 6320的长度) 能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带 6310上, 第二带 6320的另一端 设置有另一连接装置 6330。 对应地, 如图 37C所示, 底部支撑件 6112的两侧向外周缘分 别设置有两个用于与连接装置 6330连接的连接部 61122o 在一示例中, 每个连接部 61122 可以具有卡杆, 用以与对应的连接装置 6330连接。 可选地, 底部支撑件 6112在连接部 61122处具有对应的凹部, 即从底部支撑件 6112的向外周缘向内凹陷的凹陷结构, 并且 卡杆位于凹部中, 使得连接装置 6330与卡杆连接时, 其至少一部分容纳于该凹部中, 以 避免连接装置 6330与载具 6100的其他结构发生干涉, 以及增加美观性。 当然, 本公开的 连接部并不限于上述结构, 其还可以具有其他结构, 例如卡钩、 卡环等。 通过在底部支 撑件 6112两侧向外周缘处设置连接部 61122, 可以使固定带组件 6300与载具 6100的接 触面积 (亦即接触范围或长度) 更大, 以便将载具 6100更稳定地放置在车辆座椅上, 并 且当载具 6100放置在车辆座椅上时, 该连接部 61122的设置位置便于其与连接装置 6330 的连接, 且不会干涉载具 6100与车辆座椅和 /或固定座组件 6200的固定。 应该理解的是, 前述实施例仅为固定带组件 6300的一个示例, 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 固定带组件 6300 还可以具有其他结构, 例如如图 9、 图 14B或图 20所示实施例中的结构。 当需要将载具 6100固定至车辆座椅时, 如图 39的组装图所示, 在将载具 6100通过 固定座组件 6200固定至车辆座椅之后, 还可以将固定带组件 6300的两个连接装置 6330 分别连接至底部支撑件 6112一侧的两个连接部 61122, 并且将固定带组件 6300的另一端 (即, 第一带 6310的连接装置 6340) 穿过在载具 6100顶侧设置的提手 (即提把) 61115, 以与车辆上对应设置的接口 (例如 Top Tether接口, 位于车辆座椅上方) 连接, 从而进一 步限制载具 6100的侧向滑动、 倾斜等, 以更稳固地固定载具 6100o 需要说明的是, 载具 的固定也可以不采用固定座组件 , 例如可以通过固定带组件与连接组件 (类似于下文中 图 57A所示的连接组件 3660) 对载具进行固定。 具体地, 当需要将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 上时, 可以将固定带组件一端的两个连接装置分别连 接至底部支撑件一侧的两个连接部, 固定带组件的另一端与车辆上的对应接口 (例如 Top Tether接口) 连接, 亦即通过如图 39所示 的方式连接固定带组件。 同时, 可以在载具 (具体为箱体) 的底部设置连接组件 (可参见图 57A和图 57B) , 连接组件的一端连接于载具 (例如其连接部或支架装置) , 而连接组件的另一端连接于车辆座椅 (例如通过 latch连接件等) , 从而将载具稳定地固 定到车辆座椅上。 。 图 41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 具 2300的立体图, 该载具 2300例 如是箱式结构, 例如是用于容纳宠物的宠物箱。 载具 2300例如包括本体 2301和底部支撑 件 2308, 底部支撑件 2308的底部即载具 2300的底部 2302, 底部支撑件 2308与车架连 接。 参见图 41B所示的仰视图, 载具 2300的底部 2302包括四个卡合件 2311 , 四个卡合 件 2311分成两排两列布置。 处于同一排的两个卡合件 2311在左右方向 (第一方向 F1) 上彼此间隔, 在前后方向 (第二方向 F2) 上的位置基本相同。 处于同一列的两个卡合件 2311在前后方向 (第二方向 F2) 上彼此间隔, 在左右方向 (第一方向 F1) 上的位置基本 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 载具 2300的底部 2302例如设置有两个分别沿着左右方向 (第一 方向 F1) 延伸的第三凹槽 2430, 两个第三凹槽 2430在前后方向 (第二方向 F2) 上间隔 预定距离, 四个卡合件 2311位于两个第三凹槽 2430中。 载具 2300的底部 2302例如具有 前后对称、 左右对称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 载具 2300的底部 2302具有两个彼此平行 的杆 (例如是环形结构的两个相对的杆) , 两个彼此平行的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依次 穿过两个第三凹槽 2430, 这两个杆位于第三凹槽 2430内的部分形成四个卡合件 2311。 或 者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 载具 2300的底部 2302可以具有四个独立的杆件, 这四个独立的 杆件分别穿过两个第三凹槽 2430而形成四个卡合件 2311 o 本体 2301和底部支撑件 2308可以不可拆卸地连接或者通过拉链等结构 拆卸地连 接, 本体 2301可以具有提手 2303、 观察窗 2304a、 透气口 2304b等。 本体 2301可以通过 拉链结构打开, 以便于取放宠物。 参见 图 41C, 该载具 2300可以由固定带组件 2500固定于车辆座椅 2600上。 图 42示 出了固定带组件 2500的示例性结构。 固定带组件 2500例如包括约束带组件 251和延长部 件 252。 约束带组件 251例如包括第一连接端 2511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端 2512(亦即固定 端) , 第一连接端 2511和各个第二连接端 2512之间可以通过多条约束带连接, 约束带可 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 本实施例中, 约束带组件 251具有两个第二连接端 2512, 两个第 二连接端 2512通过一整条约束带 2513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 第一连接端 2511可以具 有供该约束带穿过的孔 25110, 孔 25110与约束带 2513滑动配合, 使得第一连接端 2511 在约束带 2513上的位置可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 第二连接端 2512例如是 ISOFIX插件, 以与车辆座 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当然, 第二连接端 2512的类型不限于 ISOFIX插件, 其可以是钩体、 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类型。 延长部件 252例如包括延长带 2521、 调节部 2522、 第三连接端 2523、 第四连接端 2524 o 延长带 2521例如是织带, 第三连接端 2523和第四连接端 2524分别与延长带 2521 连接。 第三连接端 2523用于和约束带组件 251的第一连接端 2511可拆卸地连接, 第三连 接端 2523和第一连接端 2511例如可以是彼此配合的扣具或者挂钩等任 合适的结构。 第 四连接端 2524用于和车辆内的合适结构 (例如车辆座椅顶部的连接结构, 或者车辆座椅 2600的靠背后侧的连接结构) 可拆卸地连接, 以将载具 2300固定于车辆座椅 2600上。 第四连接端 2524的类型例如可以是钩体、 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类型。 调节部 2522设置在延 长带 2521上, 用于调节在第三连接端 2523和第四连接端 2524之间的延长带 2521的可用 长度。 在实 际使用中, 延长部件 252的第四连接端 2524可以保持与车辆内的合适结构连接, 第一连接端 2511和第三连接端 2523的连接位置处于便于用户操作的地方, 例如车辆座椅 2600的靠背顶部或者前侧。 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方便地操作第一连接端 2511和第三连接端 2523的连接或者分离, 从而将载具 2300方便地固定至车辆座椅 2600上或者从车辆座椅 2600取走。 再来参见 图 41A和图 41B , 载具 2300的底部、 侧部和顶部中的至少一处可以设置有 至少一个带引导机构, 带引导机构用于引导固定带组件 2500的织带, 将固定带组件 2500 的约束带和 /或延长带与载具 2300的多个位置结合, 以有效防止载具 2300在车辆座椅 2600上左右滑移。 图 43A至图 46示出了一种带引导机构 233的示例性实施例。 在一示例中, 带引导机 构 233可以对称地设置在载具的底部的边缘处,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该带引导机构 233 的壳体 233 A可以包括底壳 2331和面壳 2332。 底壳 2331例如由载具 2300的底部 2302的 壳体形成。 面壳 2332例如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紧固件安装在底壳 2331上。 底壳 2331和面 壳 2332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 2500的织带 (更具体地, 供约束带 2513) 穿过的通道 2330, 通道 2330具有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 当固定带组件 2500将载具 2300固定 至车辆座椅 2600上时, 约束带 2513穿设过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 参见图 43A,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均设置于面壳 2332上。 在一些 替代实施例中, 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例如由底壳 2331和面壳 2332共同限 定。 参见 图 43B至图 45, 底壳 2331上设置有向面壳 2332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 23311 , 面壳 2332上设置有向底壳 2331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 23312, 第一凸肋 23311和第二 凸肋 23312在约束带 2513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 也即, 第一凸肋 23311和第二凸肋 23312设置在通道 2330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 23311和第二凸肋 23312的高度, 使得位于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之间的约束带 2513在通道 2330 内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 23311的顶端 233111和第二凸肋 23312的顶端 233121 , 由此约束 带 2513会受到来自第一凸肋 23311和第二凸肋 23312的移动阻力。 这样, 当固定带组件 2500束紧后, 约束带 2513不易相对于载具 2300滑移。 参见 图 43A、 图 44和图 46, 在一些实施例中, 通道 2330还具有侧方导入口 23303, 侧方导入口 23303位于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的同一侧, 并且侧方导入口 23303具有斜面壁 23304(亦可称为 “引导斜面” ) 。 通过设置侧方导入口 23303和斜面 壁 23304, 约束带 2513可以容易地从侧向滑入通道 2330中。 再来参见 图 41C, 还示出了一种带引导机构 234的示例性实施例。 该带引导机构 234 例如是具有开口 2340的 C型结构。 带引导机构 234可以设置于载具 2300的底部、 侧部和 顶部中的至少一者上。 约束带 2513可以卡合于 C型结构的容置空间中, C型结构限制约 束带 2513和载具 2300在车辆座椅 2600的左右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 使得载具 2300稳定 地固定在车辆座椅 2600 ±o 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 带引导机构 234例如可以是祥带或者 任何其他合适的结构, 只要能够保持约束带 2513与载具 2300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 在一 些实施例中, 约束带 2513在载具 2300的顶部既经过带引导机构 234又经过提手 2303。 可选地 , 两个约束带 2513的第二连接端 2512(亦即固定端) 之间的间距小于 (两个 约束带 2513所穿过的) 带引导机构 233之间的间距, 带引导机构 233的开口朝向外侧, 使得约束带 2513在被固定时不易从带引导机构 233中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 该设置并不 限于上述实施例, 其同样适用于本公开第五方面的其他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的 “带引导机构 234”可以认为是 “第一带引导机构”, 而 “带引导机构 233 ”可以认为是 “第二带引导机构”, 在载具 2300上可以仅设置第一 带引导机构或第二带引导结构, 或者可以同时设置第一带引导机构和第二带引 导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 和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中有关车 辆座椅的 “前” 、 “后” 、 “左” 、 “右”等方位术语以正常行驶的车辆的 “前” 、 “后” 、 “左” 、 “右”方位为基准, 并且图中用箭头 B、 P示意性示出 “前”、 “后”方向, 以 及用箭头 L、 R示意性示出 “左”、 “右”方向。 这些方位术语仅用于使本公开实施例的 描述更加清楚, 并不用于对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产生不当限定。 图 47至图 52示出了本公开第五方面第三实施例的带引导 构 233的示例性实施例。 该带引导机构 233的壳体 233 A可以包括底壳 2331和面壳 2332。 底壳 2331例如由载具 2300的底部 2302的壳体形成。 面壳 2332例如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紧固件安装在底壳 2331 上。 底壳 2331和面壳 2332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 2500的织带 (更具体地, 供约束带 2513) 穿过的通道 2330, 通道 2330具有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 约束带 2513穿设过 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 参见图 49,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 □ 23302均设置于面壳 2332 ±, 在一些替代实施例中, 第一端口 23301和第二端口 23302 例如由底壳 2331和面壳 2332共同限定。 参见 图 51和图 52, 带引导机构 233还包括设置在通道 2330中的凸轮 2333。 凸轮 2333具有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 参见图 51 , 在工作位置, 凸轮 2333将约束带 2513抵顶 在壳体 233A的面壳 2332(通道 2330的侧壁) 上, 使得约束带 2513不可相对带引导机构 233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 面壳 2332 ±设置有位于通道 2330中的增强件 23321 , 该增 强件 23321可以由摩擦系数较大且较坚固的材料制成 当凸轮 2333处于工作位置时, 约 束带 2513夹持在凸轮 2333和增强件 23321之间。 参见图 52, 在失效位置, 凸轮 2333解 除对约束带 2513的抵顶, 约束带 2513可以相对于带引导机构 233自由移动。 参见 图 48至图 50, 为便于改变凸轮 2333的位置, 带引导机构 233还可以包括调节 按钮 2334, 调节按钮 2334与凸轮 2333连接, 以推动凸轮 2333在工作位置和失效位置之 间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 凸轮 2333具有孔 23330, 调节按钮 2334具有连接轴 23341 , 连接轴 23341用于插入孔 23330中并与孔 23330不可相对转动地配合, 连接轴 23341的孔 23342与凸轮 2333的孔 23332通过的紧固件 23335 (见图 50) 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 壳体 233A的底壳 2331限定出与通道 2330相邻的安装腔 2335, 调节按钮 2334安装在安 装腔 2335中, 壳体 233A的面壳 2332限定出用于操作调节按钮 2334的操作口 23320。 用 户经操作口 23320转动调节按钮 2334, 即可将凸轮 2333调整至工作位置或失效位置。 参 见图 49, 调节按钮 2334例如具有凹陷部 23340, 以便于用户对调节按钮 2334施力。 参见 图 49, 在一些实施例中, 凸轮 2333具有用于抵顶约束带 2513的多个齿 23331 , 这些齿 23331能够咬合约束带 2513, 使得约束带 2513更不易相对于带引导机构 233滑移。 参见图 43A和图 44, 该带引导机构 233也可以配置如前实施例所述的侧方导入口 23303。 可 以理解的是, 本实施例的带引导结构 233还可以适用于前述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 构, 例如带引导机构 133A、 733、 1450、 1850、 1950, 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下文将 描述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至第八方面各个实施 例的载具, 为了方便描述, 将 分别用 “ 8300”、 “3100”、 “3300”至 “3800”、 “9300”、 “ 1300”来表示载具, 载具例如可以是动物载具等, 更具体地可以为担架,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图 53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8300及其固定于车辆座椅 8600的 方式。 具体地, 如图 53所示, 载具 8300例如是担架, 担架具有束带 8305以将物体束缚 于载具 8300 ±o 参见 图 53, 载具 8300例如包括支架装置 83B和承载面 83110(亦即承载部的顶面或 上表面) 。 支架装置 83B设置在承载面 83110的相对面, 即承载部的底面。 支架装置 83B 例如包括第一支架 83111、 第二支架 83112、 第三支架 83113 o 第一支架 83111和第三支 架 83113大体平行设置并且呈环形结构, 第三支架 83113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支架 83111 的尺寸。 第一支架 83111和第三支架 83113通过第二支架 83112连接, 第二支架 83112可 以具有在第一支架 83111和第三支架 83113之间延伸的斜杆 (图中未示出) 。 承载面 83110例如与第一支架 83111连接, 例如用于支撑宠物。 承载面 83110例如依实际应用所 需而由刚性材质 (例如金属板、 塑料板) 或者柔性材质 (例如帆布) 制成。 卡合件 8311 例如形成于第三支架 83113上。 载具 8300可以通过固定座组件 8700和 /或固定带组件 8500 固定于车辆座椅 8600 ±, 例如可以通过卡合件 8311固定于固定座组件 8700(其结构类 似于上文所述的固定座组件 6200, 在此不做赘述) 。 另外, 本实施例的载具还可以通过 固定带组件固定于车辆座椅上 , 该固定带组件的具体结构及与载具和车辆座椅 的连接方 式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图 54A至图 54D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 3100、 3300, 具体描述 请参见下文。 请参 阅图 54A, 其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 3100在不同视角的外 观示意图。 载具 3100包含承载部 3110、 支架装置 3120和束缚装置 3130- 承载部 3110可 呈矩形或方环形 , 其定义一承载面 3110A 以承载支撑动物于其上。 具体而言, 承载部 3110可以承载支撑一动物, 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 (例如金属、 塑胶、 木质材料 等) 或软性(即, 柔性) 材质 (例如织布等) 制成; 支架装置 3120可由金属或具有较高 刚性的其他材料制成, 其各构成支架的形态可为空心管件、 或实心杆件, 然而本公开并 不限于此。 束缚装置 3130设于承载面 3110A上以将动物稳定束缚在承载面 3110A上, 进 一步对承载面 3110A上的动物提供支撑稳定性(下文将进一步 明) 。 请参 阅图 54B, 其示出载具 3100在另一视角的外观示意图, 用以说明载具 3100的支 架装置 3120o 如图所示, 支架装置 3120包含第一支架 3121、 两个第二支架 3122、 第三 支架 3123、 以及连接各第二支架 3122与第三支架 3123的第一固定组件 3124。 支架装置 3120设置在承载部 3110的底面 3111 (即承载面 3110A的相反面) 。 在本公开中, 支架 装置 3120除可对载具 3100的承载部 3110提供必要的支撑强度外, 还供载具 3100借由其 固定至一移动装置 (例如车辆或推车) 。 如 图 54B所示, 第一支架 3121主要由两相对长边 31211、 31213和两相对短边 31212、 31214邻接而构成, 其呈矩形或方环形且与承载部 3110的大小及形状相对应, 然本公开 并不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亦可由大致等长的四边彼此邻接构成 而概呈正 方形。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 3121结合于承载部 3110且环绕设置在承载部 3110的周 边。 承载部 3110未完全包覆第一支架 3121, 而是暴露出矩形或方环形承载支架 3121的 四个角落及长边 31211、 31213 的中点处, 如此可利于照护者或使用者以手部握持载具 3100, 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可选地, 可依实际需要设计承载部 3110, 以暴露出承载部 3110的其他部位、 或完全包覆第一支架 3121 o 此外, 承载部 3110可呈一凹陷结构, 意即 其底部可略低于第一支架 3121所形成的平面, 从而形成具有深度的容置空间以利于承载 及支撑动物于其中。 两个第二支架 3122连接第一支架 3121, 并且沿着承载部 3110的纵向方向 D31彼此 分隔设置 (即分别位于承载部 3110的两长边中心连线的两侧) , 各第二支架 3122与承载 部 3110结合, 并且自承载部 3110的一长边侧沿着承载部 3110的横向方向 D32延伸至另 一长边侧。 通过在承载部 3110的纵向方向 D31上分隔设置所述两个第二支架 3122, 可分 散承载部 3110的承重并提供承载部 3110稳固的支撑, 从而提高承载部 3110的耐重及耐 冲击能力。 在本实施例 中, 各第二支架 3122皆包括第一横杆 31221、 一对纵杆 31222、 第二横杆 31223、 以及一对连接部 31224 o 如图 54B所示, 第一横杆 31221为一弯杆, 其两端呈弯 起且具有与承载部 3110的凹陷结构相对应的轮廓, 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可替代地, 第 一横杆 31221亦可为一直杆, 从而可与呈凹陷结构的承载部之间形成一固定 间隔作为避 位空间。 第一横杆 31221连接于第一支架 3121的两长边 31211、 31213 (即平行于横向方 向 D32) , 并且沿着承载部 3110的纵向方向 D31彼此分隔设置(即分别位于承载部 3110 的两长边中心连线的两侧) 。 第二支架 3122的一对纵杆 31222彼此平行配置, 其各自一 端连接于第 一横杆 31221 , 各自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架 3121 的短边 31212 (或短边 31214) o 第二横杆 31223较第一横杆 31221为短, 其两端分别连接至该对纵杆 31222; 亦即, 在本实施例中, 沿载具 3100的纵向方向 D31观之, 各第二支架 3122的各自该对 纵杆 31222与第二横杆 31223形成一 “H”形结构, 其连接于各第二支架 3122的各自第 一横杆 31221和第一支架 3121的短边 31212或 31214之间, 以进一步提高承载部 3110的 耐重及耐冲击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 纵杆 31222呈直杆形式,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可 选地, 纵杆 31222亦可形成为非直杆形式, 且可依承载部的轮廓高低或支架空间而形成 为具有曲折形式或渐缩形式的杆件。 各第二支架 3122的一对连接部 31224可设置于各第二横杆 31223与该对纵杆 31222 的连接处, 以利于移动装置 (例如车辆) 的带式固定系统 (例如上文及下文所述各固定 带组件) 通过连接器对其连接(例如通过钩合方式) , 从而将载具 3100固定于移动装置 中 (下文将进一步说明) ; 可替代地, 各第二支架的一对连接部亦可设置于各第二横 杆 上任一位置, 只要能辅助带式固定系统将动物载具固定于移 动装置中即可。 此外, 在本 实施例中, 连接部 31224于各对应的第二支架 3122 ±朝远离底面 3111延伸, 从而与底面 3111间形成一固定间隔, 于本实施例的载具 3100与车辆的带式固定系统连接时, 提供一 避位空间, 以防止带式固定系统的连接器连接连接部 31224时往上抵压底面 3111造成干 涉。 可替代地,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二支架可不包括连接部, 而带式固定系统的连接器 可直接连接或钩合至第一支架 ; 或者是, 连接器可直接连接或钩合至第三支架, 并与一 限位结构 (图未示出, 可设置在连接器本身或第三支架) 配合以限制连接器钩合至第三 支架的连接位置。 第三支架 3123通过相对应的第一固定组件 3124而连接于第二支架 3122, 其可为矩 形或方环形, 供用于与移动装置的卡合装置 (将于下文进一步说明) 配合, 然本公开并 不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亦可由大致等长的四边彼此邻接构成 而概呈正方 形。 如图所示, 第三支架 3123小于第一支架 3121 , 且与第一支架 3121彼此呈平行; 第 三支架 3123与第一支架 3121为大致水平配置, 且在垂直方向中呈上下配置。 在本实施例 中, 第三支架 3123还包括一结构加强件 31231 o 加强件 31231于第三支架 3123的长边中 心处连接两相对长边, 以提高第三支架 3123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 加强件 31231可为 两端弯起的弯杆结构, 并以其中央部位抵固承载部 3110的底面 3111 , 由此进一步加强对 承载部 3110的支撑性。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 3123与承载部 3110未互相接触, 然本 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三支架 3123通过四个第一固定组件 3124连接于第二 支架 3122, 所述四个第一固定组件 3124在载具 3100的纵向方向 D31和横向方向 D32中 皆相对于彼此呈对称配置。 换言之, 四个第一固定组件 3124分别两两沿着纵向方向 D31 彼此分隔设置 (即分别位于承载部 3110的长边中心线的两侧) 、 以及沿着横向方向 D32 彼此分隔设置 (即分别位于承载部 3110的短边中心线的两侧) 。 在本实施例中, 通过第 一固定组件 3124的对称配置, 可进一步提升载具 3100的支架装置 3120的整体稳定性, 更利于与移动装置稳固配合。 如 图 54B所示, 本实施例的载具 3100的支架装置 3120还可包括第二固定组件 3125 , 其连接在第二支架 3122与第三支架 3123之间, 以使第三支架 3123相对于第二支架 3122 具有进一步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 第二固定组件 125连接于第三支架 123的短边的中点, 以提供均匀的支撑力及较佳的稳定效果。 在本实施例 中, 第一支架 3121、 第二支架 3122、 第三支架 3123、 第一固定组件 3124 和第二固定组件 3125为彼此连接的独立结构件, 然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例中, 第一支架 3121、 第二支架 3122、 第三支架 3123、 第一固定组件 3124和第二固定组件 3125 (或其部分) 亦可为一体的结构件。 请参 阅图 54C和图 54D, 其为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 (例如动物载具、 担架等) 的结构示意图, 用以说明载具与车辆座椅的配合方式。 本实施例的载具 3300具 有与前述实施例的载具 3100类似的结构, 因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300可以 通过其第三支架 3323安装至底座 B30(也可称为 “固定座组件”, 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中 的 “固定座组件 6200”和 “固定座组件 8700” ) , 从而固定至车辆座椅 CS。 本实施例与 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300还包括一固定带组件 3350, 借由其可 进一步提高固定至车辆座椅的稳定性。 如图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3350可为 一上固定带组件 (Top Tether) , 其主要包括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 长度调 整器 33530和连接系带 33540- 本实施例的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亦可称为 “约束带” , 与本公开前述实施例中的约束带的结构类似。 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的各自一端连接有一各自钩件 33511、 33521; 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的 各自另一端连接于长度调整器 33530的一相同侧。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3350的连 接系带 33540以其一端延伸通过长度调整器 33530的另一侧而形成调整端 (图中未示) , 调整端的相对端连接有一固定钩件 33550(例如卡钩等) , 用以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 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 的一相应固定点 (图中未示) 作为锚定点。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 “第一系带 33510 ”和 “第二系带 33520”亦可称为 “约束带”, 与前述实施例中的 “约 束带 1513 ”类似; “长度调整器 33530”亦可称为 “调节部”, 与前述实施例中的 “调 节部 1522”类似; 以及 “连接系带 33540”亦可称为 “延长带” , 与前述实施例中的 “延长带 1521 ”类似。 具体而言 , 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的各自钩件 33511、 33521连接至靠近 载具 3300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的相对应钩合 (亦即连接部) 33224K 332242, 例如固定环等,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在载具 3300已卡合至底座 B30(底座 B30已先安 装固定至车辆座椅) 的情况下, 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的一端通过其各自钩件 33511、 33521与相对应连接部 33224K 332242的配合而固定连接于载具 3300的第二支 架 3320的远离座椅背靠的一侧, 并朝车辆座椅 CS上方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的长度是固定的, 而使用者可拉动连接系带 33540的调整端, 配 合长度调整器 33530的固定而调整连接系带 33540的长度, 进以调整固定带组件 3350的 整体带长而适应车辆内的固定 点的位置。 可替代地, 在其他实施例中, 连接系带的长度 可为固定, 使用者以长度调整器调整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 的长度, 从而调整固定带组件 的整体带长以适应配合车辆后座座椅 上方、 或后方底部的固定点。 关于长度调整器的具 体结构、 以及连接系带搭配长度调整器的长度调整方式 , 则属本领域技术人士所理解的 通常知识, 在此即不予以赘述。 在本实施例 中, 固定带组件 3350可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 33560(仅示于图 54C) 连接于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之间。 举例而言, 支撑结构 33560为一支撑网 布, 且通过例如车缝方式连接于第一系带 33510和第二系带 33520之间。 由此, 可防止动 物受承载于载具 3300上时因车辆发生车速变化而导致翻滚, 以保护动物不因车速变化或 甚至车辆发生撞击时受到伤害 。 同时, 支撑网布亦可不阻碍驾车者或照护者的视线, 可 让驾车者或照护者能够适时观察动物在载具 3300 ±的即时情况。 请参 阅图 55, 其为本公开第六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的结构 示意图, 用以说明载具 与车辆座椅的另一种配合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400也可以通过其第三支架 3423安 装至底座 B30(亦可称为 “固定座组件”, 与前述实施例中的固定座组件的结构类似) , 从而固定于车辆座椅 CS。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400 的固定带组件 3450为一系带组件 (Tether) , 其可与车辆座椅背靠或头靠 HR配合, 从而 进一步提高载具 3400固定至车辆座椅的稳地性。 如图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3450主要包括第一系带 34510和第二系带 34520、 以及长度调整器 34530。 第一系带 34510 和第二系带 34520的各自第一端 34510A. 34520A连接有一各自钩件 (因遮挡而未示于图 中, 具体即如同图 54D中所示的钩件 33511、 33521) 形成固定端; 第一系带 34510和第 二系带 34520的各自第二端 34510B、 34520B连接于长度调整器 34530的各自一侧。 在本 实施例中, 第一系带 34510或第二系带 34520中任一者 (或二者) 以所述各自第二端 34510B、 34520B延伸通过长度调整器 34530而形成调整端。 在本实施例 中, 类似于图 54D, 第一系带 34510和第二系带 34520的各自钩件可连接 至靠近载具 3400的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一侧的相对应钩合 (图中未示, 可参见图 54D 所示的钩合部 33224K 332242, 与其具有类似结构) , 配合与车辆座椅头靠 HR形成支 撑点, 从而使载具 3400更稳固地安装至车辆座椅。 具体而言, 在载具 3400已卡合至安装 完成的底座 B30的情况下, 第一系带 34510的第一端 34510A通过其钩件连接至第二支架 的对应连接部, 从而使得固定带组件 3450以第一系带 34510的第一端 34510A固定连接 于载具 3400的第二支架的远离座椅背靠的一侧作为一 一固定端; 使用者可令第二系带 34520的第一端 34520A朝车辆座椅 CS上方延伸绕至座椅头靠 HR后方并抵靠于头靠 HR (或头靠 HR与背靠之间) 作为一支撑点, 再进一步使第二系带 34520的第一端 34520A 向下朝车辆座椅 CS延伸, 最后以第二系带 34520的第一端 34520A通过其钩件而固定连 接于载具 3400的第二支架的远离座椅背靠的一侧作为一 二固定端。 类似地, 在本实施 例中, 使用者可拉动第一系带 34510或第二系带 34520的第二端 34510B、 34520B, 配合 长度调整器 34530的固定而调整第一系带 34510或第二系带 34520的长度, 进以调整固定 带组件 3450的整体带长而适应配合座椅头靠 HR的位置。 关于长度调整器的具体结构、 以及第一系带或第二系带搭配 长度调整器的长度调整方式, 则属本领域技术人士所理解 的通常知识, 在此即不予以赘述。 同样地,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3450可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 34560(例如支 撑网布) 连接于第一系带 34510和第二系带 34520之间, 以防止载具 3400上所承载的动 物于发生车速变化时发生翻滚, 并且可供驾车者或照护者适时观察动物在载具 3400上的 即时情况。 请参 阅图 56A和图 56B, 其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五实施例的载具的 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500可具有与 3300和 3400相同的结构, 而其差别在于, 在本实施 例中, 载具 3500的各自第二支架中的一对纵杆 35222形成为具有曲折形式或朝向载具短 边渐缩的杆件, 且相较于前述实施例, 纵杆 35222设置在相对靠近载具长边处。 此外, 载具 3500进一步包括固定带组件 3550与连接组件 3560, 并借由其固定至车辆座椅 CS的 相应固定点。 需留意, 图 56B省略载具的承载部 (例如由支撑板构成) 和束缚装置, 以 求图面清晰及利于说明。 在本实施例 中, 固定带组件 3550可为例如一上固定带组件 (Top Tether) , 而连接组 件 3560可为例如一 LATCH (Lower Anchors Tether for Children, 童用下扣件及拴带) 系 统。 具体言之 , 如图 56A和图 56B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3550具有与前述固 定带组件 3350相同的配置和构成, 亦即同样包括第一系带 35510和第二系带 35520、 长 度调整器 35530、 连接系带 35540、 固定钩件 35550、 支撑结构 35560和钩件 (图中未示) 等。 载具 3500通过固定带组件 3550的固定钩件 35550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 或越过 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 (图中未示) 作为锚定点; 除固定带组件 3550外, 载具 3500还进一步通过连接组件 3560的连接器连接至车辆座椅 CS的固定点。 关于连接组件 的设置及其与本公开的载具及固定带组件的配 合方式, 下文将以图 57A至图 57C、 以及 图 58A至图 58C进一步说明。 请参 阅图 57A至图 57C, 其说明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六实施例的载具 的结构示意 图, 其中图 57A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和连接组件 , 图 57B和图 57C说明固定 带组件和连接组件于本公开的载具中的配置。 本实施例的载具 3600具有与前述载具 3500 相同的本体结构, 包括: 承载部 (例如由支撑板构成) 、 支架装置 3620及其结构、 纵杆 36222的曲折或渐缩结构以及束缚装置等。 而差异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600进一 步包括固定带组件 3650和连接组件 3660, 并借由其固定至车辆座椅 CS的相应固定点; 此外, 在本实施例中, 固定带组件 3650和连接组件 3660彼此分离的两组件, 分别借由其 各自钩件或扣件连接至载具 3600的支架装置 3620 o 详言之 , 如图 57A所示, 固定带组件 3650具有与前述固定带组件 3350、 3550相同 的组成与配置, 即包括: 第一系带 36510和第二系带 36520、 长度调整器 36530和连接系 带 36540。 第一系带 36510和第二系带 36520的各自一端连接有一各自钩件 36511、 36521; 第一系带 36510和第二系带 36520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长度调整器 36530的一相同侧。 固 定带组件 3650的连接系带 36540以其一端延伸通过长度调整器 36530的另一侧而形成调 整端 (图中未示) , 调整端的相对端连接有一固定钩件 36550, 用以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 上方、 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 (图中未示) 作为锚定点。 可选地, 固定 带组件 3650可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 36560(示于图 57B) 连接于第一系带 36510和第 二系带 36520之间, 例如支撑网布, 以保护动物不因车速变化或甚至车辆发生撞击 时受 到伤害, 并且允许驾车者或照护者能够适时观察动物在 载具 3600 ±的即时情况。 此外, 连接组件 3660主要包括两个连接织带 36610、 36620, 其各自一端设有各自第一连接件 36611、 36621作为连接端, 各自另一端设有各自第二连接件 36612、 36622作为固定端。 如 图 57B和图 57C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600平置于车辆座椅 CS上, 并且以 其承载部的长边方向 (即第一支架的长边 36211) 抵靠于座椅靠背。 连接组件 3660的连 接织带 36610、 36620的固定端借由其各自第二连接件 36612、 36622连接于车辆座椅与座 椅背靠之间的固定点 (图中未示) ; 连接织带 36610、 36620于支架装置 3620下方(具体 而言, 为第一支架的长边 36211及第三支架 3623下方) 沿横向方向 D32延伸, 并于其连 接端以其各 自第一连接件 36611、 36621钩合连接至第二支架的对应连接部 362241、 362242 o 固定带组件 3650的第一系带 36510和第二系带 36520分别于其连接端以其各自 钩件 36511、 36521连接至对应钩合部 362241、 362242, 并朝上方延伸后进一步向座椅背 靠或座椅后方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 各自第二支架的一对纵杆 36222系设置在相对靠近 载具长边处, 便利于使用者将钩件 36511、 36521钩合固定至对应连接部 362241、 362242; 同时, 由于纵杆 36222系形成为具有曲折形式或朝向载具短边渐 的杆件, 故不影响纵 杆 36222对于第一支架的相对应短边 36212、 36214的连接。 固定带组件 3650通过固定钩 件 36550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 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 (图中未示) 作为锚定点。 在本实施例中, 通过连接组件 3660的两个第二连接件 36612、 36622固定至 车辆座椅形成固定点, 以及通过固定钩件 36550对车辆后座座椅上方、 或后方底部的固 定形成固定点, 配合固定带组件 3650的整体长度与松紧度的调节 (例如, 利用长度调整 器 36530调整连接系带 36540或第一系带 36510、 第二系带 36520的长度) 、 连接组件 3660的连接织带 36610、 36620的长度及松紧度的调节 (例如连接组件 3660进一步包含 有长度调整器, 而可适性调整连接织带 36610、 36620的长度) , 可有效固定及迫紧支架 装置 3620, 使载具 3600稳定地固定于车辆座椅, 减少载具 3600的晃动。 图 58A至图 58C为根据本公开第六方面第七实施例的载具的 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 58A 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和连接组件, 图 58B和图 58C说明固定带组件和连接组 件于本公开的载具中的配置。 本实施例的载具 3700具有与前述载具 3600相同的本体结 构, 包括: 承载部、 支架装置 3720及其结构、 纵杆 37222的曲折或渐缩结构、 以及束缚 装置等。 而差异在于,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700的固定带组件 3750和连接组件 3760系 彼此不可分离而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详言之 , 如图 58A所示, 固定带组件 3750具有与前述固定带组件 3350、 3550、 3650 相同的组成与配置, 即包括: 第一系带 37510和第二系带 37520、 长度调整器 37530和连 接系带 37540- 第一系带 37510和第二系带 37520的各自一端连接有一各自钩件 37511、 37521; 第一系带 37510和第二系带 37520的各自另一端连接于长度调整器 7530的一相同 侧。 固定带组件 3750的连接系带 37540以其一端延伸通过长度调整器 37530的另一侧而 形成调整端 (图中未示) , 调整端的相对端连接有一固定钩件 37550, 用以固定至车辆后 座座椅上方、 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 (图中未示) 作为锚定点。 可选地, 固定带组件 3750可进一步包括一支撑结构 (图中未示) 连接于第一系带 37510和第二系 带 37520之间, 例如支撑网布, 以保护动物不因车速变化或甚至车辆发生撞击 时受到伤 害, 并且允许驾车者或照护者能够适时观察动物在 载具 3700 ±的即时情况。 在本实施例 中, 连接组件 3760主要包括两个连接织带 37610、 37620, 其各自一端部 设有各自连接件 37612、 37622作为固定端, 各自另一端部 37610A. 37620A则通过例如、 但不限于缝合、 粘合、 胶合方式而分别固定连接至固定带组件 3750的第一系带 37510和 第二系带 37520的连接端 (即具有钩件 37511、 37521的端部) 。 由此, 连接组件 3760与 固定带组件 3750形成为一体结构, 彼此不可分离。 如 图 58B和图 58C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平置于车辆座椅 CS上, 并且以其承载 部长边方向 (即第一支架的长边 37211) 抵靠座椅靠背。 连接组件 3760的连接织带 37610、 37620的固定端系借由其各自连接件 37612、 37622连接至车辆座椅和座椅背靠之间的固 定点 (图中未示) , 连接织带 37610、 37620于支架装置 3720下方(具体而言, 为第一支 架的长边 37211及第三支架 3723下方) 沿着横向方向 D32延伸远离座椅背靠方向, 并以 其连接第一系带 37510和第二系带 37520的端部 37610A、 37620A(见图 58A) 延伸通过 对应的连接部 372241、 372242, 从而与固定带组件 3750的第一系带 37510和第二系带 37520连接一体并抵靠于第一支架的长边 37213- 固定带组件 3750的钩件 37511、 37521 分别钩合连接至对应连接部 372241、 372242; 第一系带 37510和第二系带 37520(其分别 与连接织带 37610的连接端部 37610A和连接织带 37620的连接端部 37620A固定连接) 向上延伸后, 进一步向座椅背靠或座椅后方延伸, 并且借由其连接系带 37540远端的固 定钩件 37550固定至车辆后座座椅上方、 或越过座椅至后方底部的一相应固定点 (图中 未示) 作为锚定点。 在本实施例中, 通过连接组件 3760的两个连接件 37612、 37622固定 至车辆座椅形成固定点, 以及通过固定钩件 37550对车辆后座座椅上方、 或后方底部的 固定形成固定点, 配合固定带组件 3750的整体长度与松紧度的调节 (例如, 利用长度调 整器 37530调整连接系带 37540或第一、 第二系带 37510、 37520的长度) 、 连接组件 3760的连接织带 37610、 37620的长度及松紧度的调节, 可有效固定及迫紧支架装置 3720, 使载具 3700稳定地固定于车辆座椅, 减少载具 3700的晃动。 图 59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七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9300及其固定于车辆座椅 9600的 方式。 具体地, 如图 59所示, 载具 9300例如是担架, 担架具有束带 9305以将物体束缚 于载具 9300 ±o 载具 9300具有与前述实施例中的载具 8300类似的结构。 除了图 53所示 的通过固定座组件 8700和固定带组件 8500固定于车辆座椅 8600 ±之外, 载具 9300可以 仅通过固定带组件 9500固定于车辆座椅 9600上。 载具 9300上例如可以设置有前述的带 引导机构 933或者其他形式的带引导机构。 参见 图 59, 更具体地, 载具 9300例如包括支架装置 93B和承载面 93110。 支架装置 93B例如包括第一支架 93111、 第二支架 93112、 第三支架 93113。 第一支架 93111和第 三支架 93113大体平行设置并且呈环形结构, 第三支架 93113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支架 93111的尺寸。 第一支架 93111和第三支架 93113通过第二支架 93112连接, 第二支架 93112可以具有在第一支架 93111和第三支架 93113之间延伸的斜杆(图中未示出) 。 承 载面 93110例如与第一支架 93111连接, 例如用于支撑宠物。 承载面 93110例如依实际应 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 (例如金属板、 塑料板) 或者柔性材质 (例如帆布) 制成。 卡合件 9311例如形成于第三支架 93113上。 进一步地, 图 59所示的载具 9300还可以设有带引 导机构 933 (例如设置在第二支架 93112的斜杆上) 。 举例来说, 两个第二连接端 (例如 图 14B所示的 7512) 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后, 约束带 9513在图 59所示的第三 支架 93113底部的左右两侧向前延伸, 并通过第二支架 93112上的例如两个带引导机构 933固定于载具 9300的左右两侧, 接着向上向后延伸, 最后由第四连接端 9524和车辆内 的合适结构连接, 以将载具 9300固定于车辆座椅 9600 ±o 请参 阅图 60至图 63, 根据本申请第七方面第二实施例的载具包括支 架装置 1300和 多个带引导机构 133 o 多个带引导机构 133设置于支架装置 1300 ±, 用于与固定带组件 1500配合。 固定带组件 1500穿过多个带引导机构 133 , 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支架装置 1300与车辆座椅 1600, 从而更好地将支架装置 1300固定在车辆座椅 1600 ±而不容易发 生前后左右滑移。 如 图 64至图 65所示, 本实施例中, 支架装置 1300可以具有类似于担架的结构, 其 包括第一架 132、 第二架 134, 及位于第一架 132和第二架 134之间的支撑板 136(例如 形成承载部, 作为承载部的一种形式) 。 第一架 132大致为环形的方框, 其包括两个长 边 1321和与两个长边 1321相连的两个短边 1323 o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 两个短 边 1323的长度并不相等。 位于图 64中右侧的短边 1323的长度略大于左侧的短边 1323的 长度。 当然, 在其他实施例中, 两个短边 1323的长度也可以相等。 第二架 134的形状与 第一架 132大致相同, 但尺寸比第一架 132小。 第一架 132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两根平行 的支撑杆 1322。 支撑板 136大致为方形平板, 其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两根支撑杆 1322上。 支撑板 136可以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 (例如金属板、 塑料板) 或者柔 性材质 (例如帆布) 制成。 每根支撑杆 1322上还分别设有两个固定座 1324(亦可称为 “固定组件” ) 。 第二架 134包括两个长边 1341和两个短边 1343 o 两个长边 1341通过 该四个固定座 1324与两根支撑杆 1322固定连接。 两个长边 1341的中部还分别设有一个 固定环 1342(即, 钩合部) 。 第二架 134还包括位于长边 1341和短边 1343之间的弧形 阻挡部 1345o 每一阻挡部 1345与一个带引导机构 133相对设置。 相邻两个阻挡部 1345之 间的距离大于两个长边 1341之间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的 “第一架 132”亦 可称为 “第一支架”, “支撑杆 1322”亦可称为 “第二支架” , 而 “第二架 134”亦可 称为 “第三支架” , 其可以与下文其他各方面的各个实施例的 “第一支架”、 “第二支 架 ”和 “第三支架 ”相对应。 如 图 65所示, 第一架 132上设有对称分布的至少一个固定片 1326- 每个固定片 1326 朝靠近第二架 134的方向倾斜。 每个带引导机构 133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一个固定片 1326 ±o 具体地, 每一固定片 1326包括靠近支撑板 136的内侧和远离支撑杆 1322的外 侧, 每个带引导机构 133固定在固定片 1326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 固定片 1326的数量为 四个。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固定片 1326的数量也为两个、 三个、 五个或更多。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固定片 132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架 134 ±, 此时带引导机构 133也设置在第二架 134 ±o 请再次参 阅图 60至图 63, 固定带组件 1500例如包括约束带组件 151和延长部件 152o 约束带组件 151包括两个约束带 1513和位于两个约束带 1513之间的支撑结构, 例如遮蔽 网 1514, 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 约束带 1513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 约束带组件 151还 包括位于每个约束带 1513一端的第一连接端 1512(亦即, 与车辆座椅连接的固定端) 、 与两个约束带 1513的另一端同时相连的第一扣具 1511、 和位于遮蔽网 1514下方的第二 连接端 1515o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连接端 1512是 ISOFIX插件。 请参阅图 63, 第一连接 端 1512连同约束带 1513绕过支架装置 1300的下方后, 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 地连接。 当然, 第一连接端 1512的类型不限于 ISOFIX插件, 其可以是钩体、 扣具等任 何合适的结构。 请参阅图 62B, 第二连接端 1515大致为卡钩, 其可以与第二架 134的固 定环 1342可拆卸地连接。 可以理解, 约束带 151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更多个。 遮蔽网 1514及第二连接端 1515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省略。 延长部件 152包括延长带 1521、 调节部 1522、 第二扣具 1523、 第三连接端 1524。 延 长带 1521例如是织带, 其一端与第二扣具 1523相连。 第二扣具 1523与第一扣具 1511可 拆卸地连接。 调节部 1522设置在延长带 1521上, 用于调节延长带 1521的可用长度。 位 于延长带 1521另一端的第三连接端 1524大致为卡钩, 其可以与车辆座椅的合适结构 (例 如车辆座椅 1600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 可拆卸地卡合, 从而将支架装置 1300固定于 车辆座椅 1600 ±o 可以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 调节部 1522也可省略。 可选地 , 如图 63所示, 两个约束带 1513的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小于 (两个约束带 1513 所穿过的) 带引导机构 133之间的间距, 带引导机构 133的开口朝向外侧, 使得约束带 1513在被固定时不易从带引导机构 133中脱离。 另外, 结合图 63和图 64, 两个约束带 1513的固定端之间的间距小于两个约束带 1513从第一架 132(亦称为第一支架) 外侧绕 出时两者的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 该设置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其同样适用于本公开第六 方面和第七方面的其他实施例中。 请参 阅图 66A、 图 66B、 图 66C及图 67, 带引导机构 133包括底壳 1331和面壳 1332。 底壳 1331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固定在第一架 132的固定片 1326。 面壳 1332可通过例如螺 钉等紧固件安装在底壳 1331 ±o 底壳 1331和面壳 1332共同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 1500的 约束带 1513穿过的通道 1330- 通道 1330具有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 当固定 带组件 1500将支架装置 1300固定至车辆座椅 1600上时, 约束带 1513可穿过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 参见图 66A,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 均设置于面壳 1332 ±o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 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例如可 由底壳 1331和面壳 1332共同限定。 请再次参阅图 63至图 65和图 66A, 第二架 134的阻 挡部 1345靠近面壳 1332设置。 因此当约束带 1513从第二端口 13302穿出后, 在阻挡部 1345的阻挡作用下, 约束带 1513只能从第二架 134与支撑板 136之间的缝隙通过, 而不 会从第二架 134的外侧通过。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例如如图 77所示, 阻挡部 1345也可以省略, 此时约束带 1513也可以从第二架 134远离支撑板 136的外侧通过。 参 阅图 66A和图 66B , 在一些实施例中, 通道 1330还具有侧方导入口 13303。 侧方 导入口 13303同时连通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 并且侧方导入口 13303具有引 导斜面 13304(亦可称为 “斜面壁” ) 。 通过设置侧方导入口 13303和引导斜面 13304, 约束带 1513可以容易地从侧向滑入通道 1330中。 参 阅图 66B和图 66C, 底壳 1331上设置有向面壳 1332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 13311 o 面壳 1332 ±设置有向底壳 1331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 13312, 第一凸肋 13311 和第二凸肋 13312在约束带 1513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也即, 第一凸肋 13311和第二 凸肋 13312设置在通道 1330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 如图 67所示,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 13311和第二凸肋 13312的高度, 使得位于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之间的约束 带 1513在通道 1330内弯折地绕过第一凸肋 13311的顶端和第二凸肋 13312的顶端, 由此 约束带 1513会受到来自第一凸肋 13311和第二凸肋 13312的移动阻力。 这样, 当固定带 组件 1500束紧后, 约束带 1513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 1300滑移。 可以理解, 若第 一凸肋 13311直接设置在第一架 132的固定片 1326上, 贝 1J底壳 1331也可省略。 请参 阅图 60至图 63,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 先将支架装置 1300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 上, 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端 1512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 之后, 将位于第二架 134与支撑板 136之间的两个约束带 1513分别穿过位于第一架 132两侧的两个带引导机 构 133, 且将遮蔽网 1514下方的第二连接端 1515与第二架 134的固定环 1342卡合。 接 着将延长部件 152的第三连接端 1524卡合在车辆座椅 1600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 最后将两个约束带 1513的顶部与延长部件 152的第二扣具 1523扣合, 从而将支架装置 1300较为牢固得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 ±o 本实施例 中, 带引导机构 133的数量为四个。 如图 63所示, 两个约束带 1513可以分 别穿过位于支架装置 1300一侧的两个带引导机构 133。 或者, 一个约束带 1513穿过两个 带引导机构 133, 另一个约束带 1513穿过一个带引导机构 133。 又或者, 每个约束带 1513 只穿过一个带引导机构 133。 又或者, 每个约束带 1513同时穿过两个带引导机构 133。 可 以理解, 带引导机构 13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 两个或更多个。 请参 阅图 68至图 70, 根据本申请第七方面第三实施例的载具与前述 本方面第二实施 例的载具的结构较 为相似, 包括支架装置 1300、 两个带引导机构 133 , 及固定带组件 1500o 其主要区别在于带引导机构 133的结构有所不同。 如图 71和图 72所示, 第一架 132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两根平行的支撑杆 1322o 每根支撑杆 1322上还分别设有两个固 定座 1324o 第二架 134通过该四个固定座 1324与两根支撑杆 132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 的第二架 134不包括图 65中的短边 1343和阻挡部 1345, 因此能够简化第二架 134的结 构。 第一架 132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四个固定片 1326o 每个固定片 1326朝靠近第二架 134 的方向倾斜。 每个带引导机构 133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固定片 1326 ±。 约束带 1513穿过两个带引导机构 133, 以使固定带组件 1500与支架装置 1300之间具有多个连接 点, 从而更好地将支架装置 1300固定在车辆座椅 1600 ±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如 图 72和图 73所示, 带引导机构 133包括底壳 1331和面壳 1332。 底壳 1331大致为 U 形长板, 其两端可通过例如螺钉等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 架 132的两个固定片 1326之间。 面壳 1332大致为截面为 L形的长条形板, 其可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安装在底壳 1331 上。 底壳 1331和面壳 1332限定出供固定带组件 1500的约束带 1513穿过的通道 1330。 通道 1330具有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 当固定带组件 1500将支架装置 1300固 定至车辆座椅 1600 ±时, 约束带 1513可穿过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 在一些 实施例中, 通道 1330还具有侧方导入口 13303 - 侧方导入口 13303 同时连通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 并且侧方导入口 13303具有引导斜面 (未示出) 。 通过设置侧 方导入口 13303和引导斜面, 约束带 1513可以容易地从侧向滑入通道 1330中。 与第九实 施例的带引导机构 133相比, 第十实施例的带引导机构 133的通道 1330更长, 结构更简 化。 参 阅图 73, 底壳 1331上设置有向面壳 1332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凸肋 13311。 面壳 1332 ±设置有向底壳 1331凸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肋 13312, 第一凸肋 13311和第二凸肋 13312在约束带 1513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也即, 第一凸肋 13311和第二凸肋 13312设 置在通道 1330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凸肋 13311和第二凸肋 13312的 高度, 使得位于第一端口 13301和第二端口 13302之间的约束带 1513在通道 1330内弯折 地绕过第一凸肋 13311的顶端和第二凸肋 13312的顶端, 由此约束带 1513会受到来自第 一凸肋 13311和第二凸肋 13312的移动阻力。 这样, 当固定带组件 1500束紧后, 约束带 1513不会轻易地相对于支架装置 1300滑移。 请参 阅图 68至图 70,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 先将支架装置 1300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 上, 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端 1512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 之后, 将两个约束带 1513分别穿过位于第一架 132上的两个带引导机构 133, 且将遮蔽网 1514下方的第二连 接端 1515与第二架 134的固定环 1342卡合。 接着将延长部件 152的第三连接端 1524卡 合在车辆座椅 1600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 最后将两个约束带 1513的顶部与延长部 件 152的第二扣具 1523扣合, 从而将支架装置 1300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上。 请参 阅图 74至图 76, 根据本申请第七方面第四实施例的载具与本方 面第二实施例的 载具的结构较为相似, 包括支架装置 1300和多个带引导机构 133 o 多个带引导机构 133 设置于支架装置 1300 ±, 用于与固定带组件 1500配合。 固定带组件 1500穿过多个带引 导机构 133, 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支架装置 1300与车辆座椅 1600, 从而更好地将支架装 置 1300固定在车辆座椅 1600 ±而不容易发生前后左右滑移。 如 图 77所示, 本实施例中, 支架装置 1300可以具有类似于担架的结构, 其包括第一 架 132(亦即 “第一支架” ) 、 第二架 134(亦即 “第三支架” ) , 及位于第一架 132和 第二架 134之间的支撑板 136(即, 形成承载部) 。 第一架 132大致为环形的方框, 其包 括两个长边 1321和与两个长边 1321相连的两个短边 1323 o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 两个短边 1323的长度并不相等。 位于图 77中右侧的短边 1323的长度略大于左侧的短边 1323的长度。 当然, 在其他实施例中, 两个短边 1323的长度也可以相等。 第二架 134的 形状与第一架 132大致相同, 但尺寸比第一架 132小。 第一架 132的两个长边之间设有两 根平行的支撑杆 1322(亦即 “第二支架” ) 。 支撑板 136大致为方形平板, 其通过螺钉 等紧固件固定在两根支撑杆 1322 ±o 支撑板 136可以依实际应用所需而由刚性材质 (例 如金属板、 塑料板) 或者柔性材质 (例如帆布) 制成。 每根支撑杆 1322上还分别设有两 个固定座 1324o 第二架 134包括两个长边 1341和两个短边 1343 - 两个长边 1341通过该 四个固定座 1324与两根支撑杆 1322固定连接。 两个长边 1341的中部还分别设有一个固 定环 1342o 如 图 78和图 79所示, 第二架 134上设有两个固定片 1326- 具体地, 两个固定片 1326 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分别固定于第二架 134的两个短边 1343 ±, 且两个固定片 1326相对 设置。 每个带引导机构 133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一个固定片 1326 ±o 如 图 78至图 80所示, 带引导机构 133包括底壳 1331和面壳 1332。 底壳 1331固定在 支撑板 136上, 面壳 1332与第二架 134固定。 具体地, 带引导机构 133还包括定位座 1333 - 定位座 1333嵌设在支撑板 136 ±o 底壳 1331可通过例如螺钉 1334等固定在定位 座 1333 - 面壳 1332具有容纳固定片 1326的容纳槽 13322。 固定片 1326插入到面壳 1332 的容纳槽 13322内, 并通过多个螺钉 1334与面壳 1332固定。 底壳 1331和面壳 1332也可 通过多个螺钉固定相连。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带引导机构 133也可仅仅依靠定 位座 1333与支撑板 136固定, 此时固定片 1326也可省略。 同理, 在其他实施例中, 带引 导机构 133也可仅仅依靠固定片 1326与第二架 134固定, 此时定位座 1333也可省略。 本 实施例中的带引导机构 133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第六方面第九实施例或第 十实施例的带引 导机构 133较为类似, 再此不在赘述。 请再次参 阅图 74和图 75, 本申请第七方面第四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 1500与第二实 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 1500大致相同, 其包括约束带组件 151和延长部件 152。 约束带组件 151包括两个约束带 1513及位于两个约束带 1513之间的遮蔽网 1514o 约束 带 1513可以是具有弹力的织带。 约束带组件 151还包括位于每个约束带 1513一端的第一 连接端 1512(亦即, 与车辆座椅连接的固定端) 、 与两个约束带 1513的另一端同时相连 的第一扣具 1511、 和位于遮蔽网 1514下方的第二连接端 1515o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连接 端 1512是 ISOFIX插件。 请参阅图 76, 第一连接端 1512连同约束带 1513绕过支架装置 1300的下方后, 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当然, 第一连接端 1512的类 型不限于 ISOFIX插件, 其可以是钩体、 扣具等任何合适的结构。 请参阅图 76, 第二连接 端 1515大致为卡钩, 其可以与第二架 134的固定环 1342可拆卸地连接。 如 图 74和图 75所示, 与本方面第二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 1500不同之 处在于, 第四实施例的固定带组件 1500还包括位于两个约束带 1513之间的支撑条 1516, 及设于遮蔽网 1514上的加强带 1518o 支撑条 1516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约束带 1513上, 且支撑条 1516位于遮蔽网 1514 的一侧。 支撑条 1516材质可以是塑料或金属。 支撑条 1516在撞击过程中可产生变形而不 会断裂, 并防止婴儿或宠物在撞击过程中受伤。 本实施例中, 遮蔽网 1514的上侧设有一 个支撑条 1516, 可以理解, 在其他实施例中, 遮蔽网 1514的下侧还可以另外设置一个支 撑条 1516o 位于遮蔽网 1514上下两侧的支撑条 1516的长度可以相等, 也可以不等。 当 两个支撑条 1516的长度相等时, 遮蔽网 1514的形状为长方形; 当位于遮蔽网 1514下侧 的支撑条 1516比位于遮蔽网 1514上侧的支撑条 1516略长时, 遮蔽网 1514的形状为梯 形。 加强带 1518位于遮蔽网 1514的中部。 加强带 1518与第二连接端 1515相连, 其作用 是加强与第二连接端 1515相连的网布 1514的强度, 防止第二连接端 1515与固定环 1342 相连时, 第二连接端 1515附近的网布 1514受力过大而导致的破裂。 可以理解, 在一些实 施例中, 加强带 1518也可应用于图 60或图 68所示的遮蔽网 1514上。 请参 阅图 74至图 76, 上述载具在使用时, 先将支架装置 1300放置在车辆座椅 1600 上, 然后将两个第二连接端 1512与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连接。 之后, 将两个约束带 1513分别穿过位于第二架 134上的两个带引导机构 133, 且将遮蔽网 1514下方的第二连 接端 1515与第二架 134的固定环 1342卡合。 接着将延长部件 152的第三连接端 1524卡 合在车辆座椅 1600顶部或靠背后侧的连接杆上, 最后将两个约束带 1513的顶部与延长部 件 152的第二扣具 1523扣合, 从而将支架装置 1300固定于车辆座椅 1600上。 本公开 的载具还可进一步与车辆安全带系统配合, 从而提升载具在车辆内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 81A和图 81B, 其说明根据本公开第八方面第一实施例的载具 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 载具 3800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的载具类似的配置和组 , 包括: 承载部 (支撑板) 、 支架装置 3820及其组成、 束缚装置等。 应理解, 为求图面简洁及说明清晰, 附图中已省略承载部 (支撑板) 的示出, 而仅示出支架装置 3820的细节结构。 如 图 81A所示, 本实施例的载具 3800平置于车辆座椅 CS上, 并且以其承载部长边 方向 (即第一支架的长边 38211) 抵靠座椅靠背。 在本实施例中, 可利用拉出的车辆安全 带 (例如后座安全带) 3870结合载具 3800的支架装置 3820, 以将载具 3800固位于车辆 座椅。 具体而言, 车辆安全带 3870(亦可认为是一种固定带组件) 一般由肩带 3871和腹 带 (或腰带) 3872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 肩带 3871被拉出后朝向前方(即车辆行进方向) 延伸, 在触抵第一支架 3821的长边 38213后转而延伸至第一支架 3821和第二支架 3822 下方, 并通过第二固定组件 38252的引导进一步朝向座椅背靠延伸。 如图 81A和图 81B 所示, 腹带 3872被拉出至第二支架 3822和第三支架 3823之间, 依序经由第二固定组件 38251及第一固定组件 38241的引导, 自靠近第三支架 3823的短边 38234之侧延伸至长 边 38231之侧, 并沿着长边 38231延伸后, 再依序经第一固定组件 38242、 第二固定组件 38252、 第一固定组件 38244的引导, 沿着第三支架 3823的短边 38232的侧延伸至接近座 椅背靠处, 并与肩带 3871 —同连接至固设于座椅的安全带母扣 (图中未示) 并固定于该 处。 通过车辆安全带 3870与支架装置 3820的配合, 安全带 3870触抵于支架装置 3820的 各个部位而对支架装置 3820形成若干支撑点, 载具 3800即可稳定地固定至车辆座椅。 请参 阅图 81C和图 81D, 其以不同视角说明根据本公开第八方面第二实 施例的载具 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载具 3800,为前述实施例的载具 3800的一变化例, 二者具有 相同的配置和组成; 而本实施例的差异在于, 载具 3800,进一步包括一织带支撑组件 3880, 其与车辆安全带 3870配合, 使肩带 3871更稳定延伸及迫紧载具的支架装置, 并可与支架 装置配合而提供额外的支撑点, 使得载具可更稳定地固定至车辆座椅。 详言之 , 所述织带支撑组件 3880包括一连接织带 3881和一导引夹件 3882, 连接织 带 3881的两端设有各自连接件 38811、 38812, 以供连接至支架装置 3820。 连接织带 3881 延伸穿过转向导引夹件 3882, 由此使得连接织带 3881 的延伸方向发生转折, 连接织带 3881的两端部从而可朝向远离车辆座椅背靠的 向延伸越抵第一支架 3821的长边 38213 并以其各自连接件 38811、 38812连接于第二支架的相应钩合部 382241、 382242(靠近于 第一支架长边 38213, 即远离座椅靠背的一侧) 。 导引夹件 3882夹合于安全带肩带 3871 的合适位置, 从而调整连接织带 3881的张力; 通过张力的调整, 连接织带 3881可迫紧支 架装置 3820并于第一支架 3821处额外提供两支撑点, 进一步加强载具对车辆座椅的固定 能力。 本公开 涉及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支架装置和至少一带引导机构。 所述至少一带 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架装置上 , 用于与固定带组件配合以将所述支架装置固定 于车辆 座椅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 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 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 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 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 凸肋和第二凸肋, 所 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和第二架,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 一架和 /或所述第二架上。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 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 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 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例 中, 每一固定片朝靠近所述第二架的方向倾斜。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 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支 架装置与所述车辆座椅。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 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 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 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 遮蔽网,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与所述遮蔽网相连的第二 连接端,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 定环, 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约束带组件还包括与两个所述约束带同时 相连的第一扣具, 所 述延长部件包括延长带 、 第二扣具、 及第三连接端, 所述延长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 扣具和所述第三连接端相连 , 所述第二扣具与所述第一扣具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第三连 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 第二架, 及位于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 架之间的支撑板,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架与所 述支撑板之间。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第二架包括与所述带引导机构相对的阻挡 部, 用于阻止所述固 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从所述第二架的外侧通过。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 第二架, 及位于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 架之间的支撑板, 所述固定带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架远离 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载具包括四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其中两个 所述带引导机构; 或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四个所述带引导机 构。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 第二架, 及位于所述第一架和所述第二 架之间的支撑板,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架和 /或支撑板上。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 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 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 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 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 实施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 凸肋和第二凸肋, 所 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底壳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 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二架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 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面壳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穿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定 位座, 所述底壳与所 述定位座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 组件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 约束带末端的第一连接 端,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及位于两 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 遮蔽网,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位于所述遮蔽网上的加强 带和与所述加强带相连的第二连 接端, 所述支架装置上设有固定环, 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固定环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遮蔽网为长方形或梯形。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约束带、 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 遮蔽网, 及位于两个所述约束带之间的支撑条, 所述支撑条位于所述遮蔽网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支撑条的两端分别设有供所述约束带穿过 的日字扣。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遮蔽网包括位于其边缘的收纳部, 所述约束带和 /或所述支撑条 活动穿设于所述收纳部。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箱体, 所述箱体设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架上, 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固定块, 所述箱体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 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固定片上 。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一架上设有对称分布的多个固定片, 所述载具包括多个所述 带引导机构,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相对的两个 固定片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一架上还设有锁定座, 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锁定槽, 所述锁 定座插入到所述锁定槽中。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约束带组件和延长部件, 所述约束带组件包括 至少一约束带和位于所述约束 带末端的第一连接端, 所述约束带穿过所述带引导机构, 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车辆座椅的 ISOFIX插口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约束带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架远离所述箱体 的一侧, 或所述约束 带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架与所述箱体之间。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包括四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所述约束带穿过其中两个所述 带引导机构; 或所述约束带穿过所述四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 所述带引导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架和 /或 所述箱体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包括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 两个所述带引导机构分别设置 在所述第一架的相对两侧上 , 所述第一架上设有相对的两个固定片, 每一带引导机构的 面壳与一个固定片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连的 面壳, 所述底壳和所 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固定带组件穿过的第一端 口和第二端口。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 凸肋和第二凸肋, 所 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固定带组件 的延伸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 与所述底壳相连的面壳, 及定位座, 所 述定位座嵌设在所述箱体上, 所述底壳与所述定位座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顶棚架和引导件, 所述顶棚架的末端枢接于所述 引导件, 所述至少一带引导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引导件上 的第一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 所述第一带引导机构 和所述引导件共同限定出供所述肩带穿过的至 少一通道。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三 凸肋和第四凸肋, 所 述第三凸肋和所述第四凸肋在所述肩带的延伸 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框架和两个第二框架, 所述第一框架环绕设 置在所述箱体的周壁上 , 所述两个第二框架连接所述第一框架且沿所述 箱体的纵轴方向 彼此分离地设置, 所述腰带环绕在所述两个第二框架的一侧。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架装置上的 第一带引导机构和第 二带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彼此相连的肩带和腰带, 所述肩带穿过所述第一带 引导机构, 所述腰带穿过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架,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架 上的第二带引导机构, 所述固定带组件包括穿设于所述第二带引导机 构的腰带。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第二带引导机构包括底壳和与所述底壳相 连的面壳, 所述底壳 和所述面壳共同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腰带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 二端口。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 端口的侧方导入口, 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引导斜面。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 凸肋和第二凸肋, 所 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腰带的延伸 方向上交替设置。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设置有带引导机构, 所述带引导机构用于引导穿 过其中的织带。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带引导机构。 所述带引导机构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限定出通道, 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织带穿过的第一端口和第 二端口。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还具有侧方导入口, 所述侧方导入口位于所述第一端口和 所述第二端口的同一侧, 并且所述侧方导入口具有斜面壁。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内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 凸肋和第二凸肋, 所 述第一凸肋和所述第二凸肋在所述织带的长度 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道中的凸 轮; 所述凸轮具有工 作位置和失效位置, 在所述工作位置, 所述凸轮将所述织带抵顶在所述壳体上; 在所述 失效位置, 所述凸轮解除对所述织带的抵顶。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增强件, 当所述凸轮处于所述工作位置时, 所述织带适于夹持在所述增强件和所述凸轮之 间。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带引导机构还包括调节按钮, 所述调节按钮与所述凸轮连接, 以推动所述凸轮在所述工作位置和所述失效位 置之间转动。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壳体限定出与所述通道相邻的安装腔, 所述调节按钮安装在所 述安装腔中。 所述壳体限定出用于操作所述调节按钮的操作 口。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凸轮具有用于抵顶所述织带的多个齿。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安装有前述第二方面中任一实施例所 述的带引导 机构。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一承载部, 其定义一承载面供承载一动物; 一支架装置, 其包括: 一第一支架, 其结合该承载部且环绕设置在该承载部的周边 ; 一 第二支架, 其连接该第一支架并与该第一支架结合至该承 载部的底面, 该底面为该承载 面的一相对面, 该第二支架自该承载部的周边一侧经该底面延 伸至该承载部的周边另一 侧; 及一第三支架, 其具有与该第一支架相对应的形状且连接于该 第二支架, 该第三支 架用于与一底座配合; 以及一束缚装置, 用于束缚该承载面上的该动物。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一固定带组件, 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该载具与一外 部固定点。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还包括一织带支撑组件, 其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该载具与一 车辆安全带。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与一车辆安全带配合以安装于车辆中 , 该车辆安全带包含 一肩带与一腹带, 其中该肩带的一部分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 架下方延伸, 该腹带延 伸于该第二支架与该第三支架之间并形成多个 支撑点。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含有: 箱体, 其包含有底部以及连接所述底部 的周壁, 所述底部与所述周壁围绕定义容置空间; 以及支架装置, 其包含有: 第一支架, 其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环绕设置在所 述箱体的所述周壁; 以及第二支架, 其连接所述第一 支架, 所述第二支架结合于所述箱体且由所述箱体的 所述周壁的一侧经所述箱体的所述 底部延伸至所述箱体的所述周壁的另一侧。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含有第一背带连接件, 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还包含有用以供使用者穿戴的背带, 所述背带包含有带体 以及设置在所述带体且用以可分离地连接所述 第一背带连接件的第二背带连接件。 在一实施例 中, 所述载具还包含有第一固定绳连接件, 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载具还包含有用以与交通工具座椅配合的 固定绳, 所述固定绳 包含有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绳体且 用以可分离地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绳连接件的第 二固定 绳连接件。 本公开还 提供一种载具。 所述载具包括: 箱体, 包括本体和底部支撑件, 其中, 所 述本体能拆卸地罩设于所述底部支撑件上 ; 以及支架装置 (亦即支架组件) , 用于将所 述载具固定到移动装置, 其中所述箱体经由所述底部支撑件安置在所述 支架装置上。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底部支撑件的底部设置的支架装置能与安 装到车辆上的固定座 组件的卡合部或轮式移动装置的座板的锁定机 构固定。 在一实施 例中, 所述底部支撑件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部, 与固定带组件配合, 以将 所述载具固定至车辆座椅上。 虽然本 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 例如 “上”、 “下”来描述图中的一个组件对 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 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 例如根据附图中所 述的示例的方向。 能理解的是, 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 则所叙述在 “上” 的组件将会成为在 “下” 的组件。 其他相对性的用语, 例如 “顶”、 "底”、 “左”、 “右”等 也作具有类似含义。 当某结构在其他结构 “上 ”时, 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 成于其他结构 上, 或指某结构“直接” 设置在其他结构上, 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 “间接”设置在其他结构上 。 本说 明书中, 用语 “一个”、 “一”、 “该”、 “所述 ”和 “至少一个 ”用以表示 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 /组成部分 /等; 用语 “包含”、 “包括 ”和 “具有 ”用以表示开放式 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 除了列出的要素 /组成部分 /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 /组成 部分 /等; 用语 “第一”、 “第二 ”和 “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 并不是对其对象的数 量限制。 除非另有 限定, 否则本文中使用的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所有 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 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 的含义相同的含义。 还应当理解的是, 术语应当被解释 为具有与其在相关领域上下文 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 并且除非在本文中明确限定, 否则 将不会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意义。 应理解 的是, 尽管上文示出并描述了优选实施例, 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具体实 施例, 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 下,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各种修 改和变形。 因此, 应注意的是, 各种修改和变形不能被认为超出本公开的技术 精神和范 围。